草木岂无情_散文随笔

未曾料到,在草坪上捡拾的那棵花,竟然活了过来,而且报恩似地打起了鲜红的花骨朵。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一到夏季它被作为装饰品,按照设计的图案和位置,在城市的主要街道整齐划一地摆放。它开着喇叭花,有白色、粉色、大红、紫色,等等。在酷暑难耐的夏季,...

未曾料到,在草坪上捡拾的那棵花,竟然活了过来,而且报恩似地打起了鲜红的花骨朵。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一到夏季它被作为装饰品,按照设计的图案和位置,在城市的主要街道整齐划一地摆放。它开着喇叭花,有白色、粉色、大红、紫色,等等。在酷暑难耐的夏季,每天早晚就有工人拉水浇花。洒到花上的水只有很少一部分浸润了盆土,大部分流到了地上。尽管浇花的工人敷衍了事,可是它却毫无怨言地竞相怒放。

我发现这种花有很强的生命力,它对生存的要求非常低,只要条件适宜,就会不遗余力地生长,争先恐后地开花。每次看到它,心中那些怨天尤人的哀叹,都会被它的热情所驱散。好像听到它在说,与其自哀自怨,莫若豁达乐观。

万木萧瑟之时,我在草坪上发现了这盆遗弃的花朵,我看它的枝叶还有一丝生命的迹象,便把它小心翼翼地放置到办公室的阳台上,给它浇透了水。它就像一个奄奄一息的患者,不知道能不能缓过来。二十多天一晃就过去了,我期待它能够活过来,给枯黄的冬季增添些许的亮彩。在大雪封山之后,它结出了第一个花骨朵。看着它憔悴的面容,我没有惊喜,唯有感动。

二十年前的柴达木盆地,到处都是清一色的平房,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小院,很多人家在小院里开辟了一个方方正正的花园,花园是用红砖垒起来的。花园里种了一些菊花之类的普通花草,每到夏季花朵竞相开放,把小院渲染得生机勃勃。自从搬进了楼房之后,人们养花的条件好了许多,无论春夏秋冬,家家户户都有青翠欲滴的绿叶和姹紫嫣红的花朵。

由于气候的原因,柴达木的花草生长期最多超不过半年,它们的生长很是急促。如果稍微怠慢了,就连开花结果的机会都没有了。每到十月初,天气一下子冷了下来,霜冻随之而来,那些含苞待放的花朵和竞相吐翠的叶子都被扼杀。有些随风飘落一地,有些倔强地留恋在枝条,成为一个个标本。

也许是秋季太过于残酷无情,所以无论秋季怎么的一片辉煌,在人们心中还是留下了萧杀的阴影。古代的死刑犯选择在秋后问斩。在萧杀的秋季,人头落地,这对于死刑犯及其亲朋好友无疑又是一次沉痛的心理打击。

也许秋季的冷酷无情,是对草木的一种难以理解的痛爱。一般情况下,草木到了秋季生命处于最虚弱的时节,如果不及时休养生息,要么就会在春季缺乏生机,要么一命呜呼。秋霜萧杀了枝叶,保护了草木的精气神。草木可以卸下一身的包袱,在冬雪的棉被中酣然入眠,以更加旺盛的精力迎接新的一年。

白居易可谓是草木最知心的朋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语道破了草木无私无畏的生命追求。这句诗不仅让一介书生的白居易惊动文坛,而且也开启了他崭新的人生道路。如此看来,是白居易垂爱了默默无闻的草木,草木也抬举了初出江湖的白居易。

修身养性的人最是看重草木,无论是佛寺,还是道观,不是建在山清水秀之地,就是建在草木繁盛之所。僧侣和道士在山明水秀、鸟语花香之地,观望山川之气象,汲取草木之精华,参禅悟道,怎不能放下心中挂碍,物我皆忘、天人合一?

与佛寺和道观不同的是,清真寺却往往选择在闹市区,这没有大隐隐于市的意味,而是为了方便穆斯林群众一日五次做礼拜。但这并不能说,清真寺就与草木无关,其实在清真寺里除了栽种草木外,还有很多木雕、砖雕、刺绣、铁艺的草木图像。穆斯林禁止一切偶像崇拜,所以清真寺内绝无动物,或者人物的图像,唯有草木在此占有一席之地。

就拿维系我们生命的农作物而言,它们在农民的心中就是花朵,他们说“庄稼一朵花”.农作物既然变成了花朵,那么农活就不仅仅一种苦力,而带有或多或少的修心养性的成分。一年四季之中,从春种到秋收,农民莫不是用心血在浇灌自己的花朵-庄稼。他们为庄稼愁肠百结,也会为庄稼心花怒放。

晋朝时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田园诗人,他们都是出类拔萃的知识分子,却蔑视官场,纵情山水,迷恋田园,回归自然,追求真性情。最有代表型的就是陶渊明,他不仅干农活,而且赞美农活。无论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还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都是那么的富有诗情画意。如果在他心中没有将庄稼当做花,怎么会从农活的酸辛中提炼出怡然自得的甜蜜呢?

可见,但凡每一件事,如果当作爱好来做,便多了许多的兴致,自然虽苦尤乐;若是当作饭碗来做,便多了许多的苦恼,自然度日如年。

当第一次接触到光合作用这个新名词时,就对草木的神奇惊诧不已了。没想到我们司空见惯的草木,竟然暗藏着这么伟大的秘密。一个个气孔就像不停地开张的鱼嘴,置换着空气里的二氧化碳和氧气。记得一位圣贤说过,生命在于呼吸之间。这句话将复杂的生命运动,说得再浅显不过了,可谓精辟之极。而这呼吸,其实就是人与草木相依为命的气体置换。

万物有灵论是一切宗教的理论基石,到底人与万物有没有灵魂,从古至今莫衷一是。越是远古,人们与大自然之间的情感越是亲密。在他们心中,大自然是需要敬畏的,大自然的地位要比人类的高很多。他们与自然之间休戚与共,而不像现在强取豪夺。

人的一生,无论生老病死,还是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草木,草木给予人的除了物质外,更多的则是精神。伊斯兰教的圣人穆罕默德说,“假如你手中有两块面包,就用一块换一朵水仙花。”人活着除了物质的支撑,还需要精神的滋养。

我觉得人只要看透了天地万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懂得了如何享受生命的细节,就可以成为得道的圣贤、佛陀、仙人。在所有的联系中,人与草木之间是最为密切,最为直接的。人与草木的情感,不仅体现着某个人的精神境界,而且也折射着一个时代,抑或一个社会的精神境界。

人言草木无情,岂不大缪?

上一篇:我来过,我很可爱_现代诗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