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志》编辑部的故事 文/夏集镇文印室 火热的八月里,《镇志》撰写工作已近尾声,编辑部的故事也快要打上剧终字幕了。 主人翁徐家林、潘兆明、李呈富、王长生、王永高,三年前被一纸红头文件,任命为《镇志》的五大编辑。清一色的退休老干部,来自三部门五...
故事的故事(精选22篇)
《镇志》编辑部的故事
文/夏集镇文印室
火热的八月里,《镇志》撰写工作已近尾声,“编辑部的故事”也快要打上“剧终”字幕了。
主人翁徐家林、潘兆明、李呈富、王长生、王永高,三年前被一纸红头文件,任命为《镇志》的五大编辑。清一色的退休老干部,来自三部门五条线,齐聚四楼独间办公。
徐家林,镇机关老秘书,文中翘楚,一笔独秀几十年;潘兆明,长期分管农业的副镇长,农艺专家;李呈富,夏中的老校长,老学究一枚;王长生,在镇机关几番跨科室变条线换岗位,熟谙民政、统计、财经和安全甚至后勤,多年的数据、信息能够信手拈来;王永高,乡镇文化站长“一站到底”,吃的就是文化饭。
从门到窗户正好七步。徐主编、潘镇长依窗相对而坐,互为犄角,每日浓茶一杯,香烟半包。李校和王站坐下首,长生占横头,俨然大领导。人人案前稿纸、手机、笔墨铺开,典籍档案堆成半人高。时而朗声阅读,时而奋笔疾书,时而合议争论。五人如桃花之五瓣,玉手之五指,五行之金木水火土,缺一则残,少一则险。年前,长生因累成眼疾请辞,硬是未准,此是后话。
在半紧密层,因与年轻群体难以合拍,每日要辨析一堆“非行非草”的独特文稿,还特聘了一位半老不少的文字录入人员参与进来。
长生撰稿手法可称一绝。常常在心烦意乱、不能入定中,一时灵感上来,激扬文字,点点戳戳,密密麻麻,似字更像符号。不过他倒也会别出心裁,像小孩玩积木、拼盘游戏,将今日一节,明日半章先行录入,到该章节结束再行增删搬插,他的大脑就是一台文字处理器,也能自动衔接粘贴到位。
老徐的手稿更有收藏价值。神似“三大战役”指挥中的来往电报稿。红色剪头左右开弓、上下包操,后缀着的文字笔画粗如蟑螂腿,细似蚂蚁足,错落有致,被框成一圈又圈,沿着“导航”曲线植入正文。
最漂亮的莫过于王站的稿子,纤细楷书,一丝不苟,有柳体的底子。
根据各人工作经历和专长,合理分派篇目撰写任务,初稿成形,统一交由主编老徐润笔审定。志书撰写,自然有着一套固定格式,时间顺序的交待、人物事件的铺陈、总括和细化、简笔繁笔的运用等等,都得按史志要求来撰写,非一时所能领悟。五位老人也是经历了几番摸索和试写后才慢慢入行。
王站写到《插队知青》一章,很自然地大块引用了老知青们的原文旧作,一时荒腔走板,整章被毙;以文学见长李校长常以多变的表现手法、略带抒情评议的撰写风格来叙事立传,自然也是被“无情”地整段砍削。
《农业篇》是《镇志》中重要章节。潘镇长驾轻就熟、信马游缰,洋洋洒酒,初稿写成了5万多字的长篇。《县志》办的王主任审阅后,当头一瓢冷水,还得从头再来!整篇纲不举、目不张,技术性太强,不成志书。如农业植保中的虫害防治,老潘把用药配方和剂量都标注得一清二楚。后经几番删改打磨,该章节倒成了全县推荐学习的范本。
长生在这方面倒很讨巧。技法略逊一筹的他,不急于动笔,先认真研读《县志》,比照兄弟乡镇《镇志》写法,厘清了套路,他才有的放矢,收集整合资料,再行梳理成纲目,按图索骥嵌入正文,这一招还真管用,受到主编老徐的赞许。
三年辛苦不寻常,字字句句见功夫。为了这部“无韵之《离骚》”,六七十岁的老叟们,体能和精力受到了严峻考验。每每写到身沉头晕眼迷离,还得坚持赶序时抢进度。
去年夏日,主编老徐受邀拟去浙大作志书资料收集的经验交流,为此他准备了多日,论文推敲打磨得“脱滑”,一心想着登上名校讲堂露一手。偏偏节外生枝,腹痛下泻到虚脱,只好把这退休后难遇难求的机会拱手让给了老潘。
长生在外兼职较多,夫人随家小出洋多日,生活不太“圆趟”,《镇志》篇目压力过大,早晚和双休日也常来加班,以致急火攻心,染上眼毒,不得已暂停手头事务,赴外医治。直到如今,右眼还是只能半睁半闭,视力下降严重。
老潘也因赶写稿子,不辞辛劳,患上的眩晕症,已发作了几次,挺伤人的。
每到冬日,王站总要时时注意,稍有不慎,受了风寒,诱发哮喘,去人医吊水,还得儿媳榻前伺候。
三年来,李校长头发由斑驳转为全白,还在慢慢脱发谢顶,夏日出门不得不戴上遮阳帽。
如此发挥余热令人感佩。他们的健康着实令大家关心。不过老人们自有一套劳逸结合的娱乐经。老王站挺会来事,专门建起了“镇志”微信群,适时发布些新闻,转载些光鲜的故事,写作间隙调剂放松身心。他曾津津乐道:人人爱看美女,老年人看美女更有益健康。话说这一日,正当几位焦头烂额、神情有些恍惚时,善解人意的打字师傅送来“节顿子”。原来,这“以飨读者”的不是什么美味包子,正是那道半荤不素、有益身心的沙滩美女走猫步视频。老人们并不古板,一个个余光扫过,也会欢呼雀跃,“比基尼”、“泳装”、“摆拍”等新词也能从老人们的口中迸出。受此点化,干涸多日的“荷尔蒙”被激活了。兴奋一阵后,再各自点上一支烟,呷上一口浓茶,操起笔,铺开稿纸,继续写起他们的《话说夏集》云云。
为可亲可爱的老人们点赞!
(2019年8月9日)
煤油灯陪伴的岁月故事
文/高国宴
在我的记忆里,煤油灯大都是用正方体的墨水瓶或圆柱体的墨汁瓶做成的,其制作工艺特别简单,我上二年级时就可以独自完成制作了。找一个用过的墨水瓶或墨汁瓶,将瓶盖取下来,用火钳在瓶盖正中央烫出一个洞来,再找一片薄的铝片或铁片,缠绕在筷子或竹子上,卷成一个长约6—8公分的圆筒,插在瓶盖烫出的小洞里固定好,然后在里面穿上一根用棉花或毛线拧成的灯芯,外面的一头刚露出头,另一头则一直要触及瓶底,便于能及时的汲取煤油。最后在瓶子里倒上煤油,盖上瓶盖,一个煤油灯则完成了。其实,当时在供销社里也卖比较高档的煤油灯,之所以高档,主要是造型好。记忆中,当时盛行的高档煤油灯类似于现在的“天之蓝”酒瓶那样的小蛮腰状,灯头部分则安装了一个小齿轮,旁边有一个钮扣大小的手柄,可以旋转控制火苗的大小。更重要的它的灯头部分还安装了一个可以活动的上下开口的灯罩,无论刮什么风,都不会轻易灭。相比我们很多人家制作的简易煤油灯,可谓高档多了。不过,这种高档的煤油灯在农村并不多见,因为家境贫寒,很多农家普遍都使用简易的煤油灯,一个屋子里至少有一盏。
煤油灯的燃料是煤油,不论灯芯粗细,火苗大小,燃烧时都会冒出浓烟,燃烧不到一个小时,就会在火苗的上端熏出一大团黑色,天长日久,整个屋子便被熏成了黑色,如同油漆一样,时间一长,就是想擦也擦不下来。这也苦了我们上学的孩子,每天晚上在油灯下做作业,等做完作业,我们的鼻孔里便被熏出一层黑粉,用手指一掏,就会染满指头,鼻子里也分外的难受。如果作业多,时间长,还会在睫毛、眉毛上落满黑色的粉尘。可让我奇怪的是,当时的我们并没有过多在意这些,擤一把鼻涕,摸一把脸,照样快快乐乐上学、玩耍。
煤油灯是我们儿时那个年代最主要的照明工具,在我的记忆里,它几乎陪伴了我整个童年,也带给我很多快乐。
我家乡的村子之间离得都比较远,一个村子里的住户居住的也比较零散。读初中时,一到冬天,上学时间天还是完全黑的,因为没有手电筒(电池贵,经济拮据用不起),我们很多不住校的孩子都会提一盏自制的煤油灯,一为照明走路,二为壮胆驱逐动物(当时的家乡有狐狸、黄鼠狼、狼,只要看到亮光就会远远的避开)。上学路上风大,为了保证煤油灯不被风吹灭,我们一般都会制作一个简易的方形或椭圆形的灯笼,将煤油灯固定在里面,上面再用一根木棍挑着,这样不但确保煤油灯不会灭,也不会烧伤手。上学路上,漆黑的山梁或沟岔里,都会看到三三两两移动的灯火,如同鬼火般闪烁着。到了学校,孩子们则会取出煤油灯,放在自己的桌子上,就着昏暗的灯光继续学习。现在想来,“苦读”应该就是这般情景吧。那种辛酸的味道在当时并没有察觉,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回想起来竟然感觉到一种莫名的滋味来。
现在,很多从贫困中走出去的孩子在自己的回忆中都声称要感谢贫穷,但我并不这样认为。是的,贫穷并不可怕,它只是特定时期的一种无奈的生存状态,不论何时何地,它都会如同一个人身上的胎记,你没有理由抛弃,更不会轻易示人。对于经历过贫穷的人来说,它给予我们的,则是反省与反思。人们常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我看来,关键在于个人的努力,如果自身不去主动发展,命运永远不会垂青。如同煤油灯的年代,虽然历史的车轮已经跨进了高科技的信息化时代,电灯取代了煤油灯,但一些人还将自己尘封在煤油灯的岁月里负重不前。
一瓶白醋的故事
文/逍遥子
年轻时,我在恩施园艺场从事柑橘管理工作,由于交通不方便,主要囊中羞涩,经常走路回家,上坡下坎弯弯曲曲共八十里路程,每次走到长沙河西边那股泉水旁,怎么亦得喝一口泉水,就当补充补充能量,在洗洗脸,吸吸烟,然后继续赶路。
虽然这里去两边目的地路程相差不几,去宣恩到我家是十五里路的堵坡,然后绕过一座座山,然后直下,到恩施比较平坦倒是坑坑洼洼的机耕路,一条清江河把两个县连接在一起,这里山大人稀,唯一一条大路通向外面,只要人们走到这里就有“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感觉,觉得很快就到家了,因为河西边是宣恩县管理,河东边是恩施管理,所以这里成了人们挑担习惯休息的中转站。
为什么大家喜欢在这里休息呢?主要是泉水周围很远的地方就有一丝丝凉意,加之泉水流下来形成的小瀑布,小水塘十分奇观,青蛙,毒蛇一应俱全,水塘旁边有各种各样的树木,花草,阔叶的,常青树等。
树木上的鸟儿飞来飞去,唧唧咋咋的唱歌,一些巨藤与树缠在一起形成太阳晒不着,雨滴打不湿,树下的青石板被人们坐得照的起人影子,此处不仅鸟语花香,环境优美,更可爱是蜻蜓敢在人身旁点水,此泉水让人喝下去全身都是劲,感觉有一股力量在身体里流动。
加上泉水周围其他路面干净如洗,到处的石板没有一滴灰尘,使人有一股温馨的感觉,一层层的石板是斜躺在大路两边,同时可以容纳十几个人坐坐,而且大热天的可以躺一躺,然后把汗湿的衣服晒一晒,稍稍休息驱除疲劳。
泉水旁边坐着一户人家,主人非常客气,并且考虑得周到,聪明的主人用竹片把泉水引到水桶里,在水桶周围挂着瓷缸子,地板上放着大花碗,不然就是一大把桐子叶叠着,以免过路人去喝水需要趴下,还要把鞋子打湿,这样喝起来方便,省力气,门前随时随刻摆放许多把木质椅子,不管是男女老少欢迎你坐下来,聊天,方便,包括我也不例外。
主人是舀纸的,是一对小夫妻,他们把山上砍划的竹子用水池子泡着,然后撒上石灰发酵,等待竹子发酵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舀纸,然后挑到集市去卖,买点盐,以及农村需要的肥料,这对小两口,男人义气豪爽,好交朋友,女人温柔漂亮,非常贤惠,常常路过,看见他们两口子彼此开心极了,男人舀纸,一天都重复那些动作,起纸,放架,耗一下池子,年复一年,媳妇晒纸收纸,打包,天天如此,然后把泉水周围晒纸的石板打扫得干干净净。
开始,我们遇见了只是笑一笑,点点头,就当与对方打交道了,时间长了发展到我方便的话帮忙他扛一根竹子下山,夜晚他帮忙划船接送我过一下河,就是这样平淡的交往,彼此感情如日冲天,我离开他家非得煮碗面条吃,他们到我那巴掌大的地方吃点筷子头亦高兴,许久不见托人带信问寒问暖,通过相互了解对方的底细,我们居然成为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好哥们,好兄妹。
记得又一次端午节,主人两口子异口同声的说;“我们交往这么多年,没有吃过好的,下个星期你回来请你逮鳝鱼,我们抽时间去抓,你一定回来啊!”“要得”,“那我就买瓶好白酒吧!”我说,因为每一年端午节我都从这里路过,而且一定要吃点便饭喝点包谷酒,在聊一会天,然后匆匆爬山回家。
殊不知,那天特别忙,节日期间许多事情必须完成,所以走的迟,加上下了点小雨,路滑,为了减轻重量,没有在恩施城里买酒,心里想反正路边有小卖部,还怕没有酒喝?岂止来到长岩小卖部,已经黑灯瞎火,里面一位大妈在忙活,我说明缘由,花了二块二买了一瓶白酒,只是没有包装纸,口子上没有动,然而其他的酒觉得贵,拿起就放在包里,燃起电筒,风尘仆仆的赶路。
来到河边,拿起三节头的电筒朝对面扫一扫,那边发话了;“你回来哒?我来接你,稍稍等一会。”我“嗯!”只见他顺便告诉媳妇准备一下,然后咚!咚!咚!的跑下河边,娴熟的撑起船,不一会我们一起过了河,手拉手的来到他们的家,我卸掉包,顺便拿出白酒放在桌子上,看见桌子上摆着一个火锅,细细的木枝,燃起熊熊大火,火锅里的汤一滚一滚的,许多段鳝飘来飘去,偶尔挂着一些箩卜丝,形成一个漩涡,那红辣椒片十分显眼,我目不转睛,喉咙发痒,真的想伸手过去抓几片鳝鱼段塞进口里搪塞搪塞。
忙活的小两口,邀请我坐下来,一人面前摆着一个大花碗,可能是装酒的,桌子中间摆放着一把面条,旁边一个清花碗几粒花生米没有遮住底,一碗火烧辣椒是糊的,与蒜粒绊在一起,看起来非常好吃,再加上人人喜欢的酸辣洋芋片……
我看着桌子上的菜肴,心里不平静,可是目不转睛的瞧着,心里想此夫妻俩够义气,不知道今后有什么方法报答他们小夫妻的恩情,我准备倒酒,朋友妻子说今天让她倒,明天是咱们的节日,我祝福你们兄弟两全家人端午节快乐!拿起酒给我倒酒,我说还要赶路回家,希望稍微少一点,她把酒分成三份,她的比我的少一点,我的比她丈夫的少一点,然后归位自己面前。
我们举杯,每人喝了一口,根本不能下喉,这时你看看我,我瞧瞧她,大家觉得不对劲,不过反应都还够快,只是瞧着面前的“白酒”傻眼,我自言自语,明明是买的白酒,怎么觉得有点酸酸的味道,尴尬的我,无地自容,他们小两口哈哈大笑,这样好啊!没有问题,没有问题,兄弟之间不酸哪里有甜啊?举起碗来!我们喝醋!
朋友妻子的一句话,让我觉得好奇,我从来没有做过饭,不知道什么是醋?虽然书本上说过,没有实际过,同时根本没有买过醋,亦没有吃过醋,他们夫妻一个劲的给我添菜,让我放下,说不管如何?我们是兄弟,有苦同担,有盐同咸,其实我只是觉得好玩,如此好事让我办砸了。
虽然如此,我们一边吃菜,一边喝醋,直到桌子上的菜一扫而光,而且后来那瓶白醋一滴不剩,可笑之极,开心之极,那晚我们聊自己谈恋爱的过程,聊身边伙伴们家务事,比喝了酒还要兴奋,离开朋友家走到树林里有时候身边一只鸟儿飞过,我像她扑出醋气,轻声细语的说别以为我害怕,我醋都敢喝,难道害怕你捣鬼?到了垭口远远望去,家里电灯还在亮着,岂止我回到家里已经是半夜一点钟。
此情此景,常常梦见,快三十年了,那山那瀑布那石板历历在目;那白醋,那糊辣椒,那屋主人笑脸相迎的憨厚样,让我随时牵挂;还有那一滴滴泉水喝在嘴里凉悠悠的,可是到了肚里就是热乎乎的一股劲。
一瓶白醋,让我知道人生遇见知己不言吃喝,几粒花生米让人重情重义。
家谱的故事
文/乐心
(一)
老太太整天犯迷糊,难得有清醒的时候,也许是冥冥中有冯氏神灵保佑,她跟缪云说冯氏家谱挂在房屋木梁上,已多年未动过了。此时她脑子是清爽的。
缪云半信半疑爬上去找,果真在屋山尖的梁上寻到了一只木盒子。打开来,见外面这层用青布包着,里面又用大红布包着,一套八卷冯氏家谱,完好无损。这是周铁祝塘冯氏一脉三百年间第九次修编的一部家谱。
拿到这套家谱,缪云喜出望外,终于让他寻访到舅家的根脉源头了。
缪云父亲姓缪,娘姓冯。缪云从小跟冯姓舅家人亲,直到现在,每年清明上坟,年底祭祖,他都虔诚跪拜纪念逝去的亲人。前几年,乡村搞建设,道路要拓宽,缪云外公、外婆以及太舅公、太舅婆的坟要从自家坟地迁到分水公墓里去。迁坟时要立碑,立碑要有名字,缪云不知道太舅公、太舅婆的名字,就打电话给身在山东济南的舅舅。舅舅说,自己很小的时候,祖父就去世了,之后他一直在外读书和工作,父亲又突发疾病去世,因此对祖上的历史完全无知,只知道祖父姓冯,不知名字,祖母姓徐,名字也不清楚。
祖父母的名字都不晓得,岂不是要让人笑话。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人总要晓得自己的来处,晓得祖先是谁。舅舅和外甥在电话里探讨,可否寻寻根找找冯氏家谱,那上面可能会有记载。缪云自此留心起来,为舅家寻根。过后不久,他妹夫的父亲去世,他去吊唁,吃饭时一桌上坐着扶风夏芳村的几位冯姓长辈,缪云便打听,夏芳祠堂有冯氏家谱不?对方说,有啊。缪云当即提出想要看看。对方说,清明节前你来,我们祠堂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拿家谱出来看看,族人在一起缅怀先祖。
宜兴当地有传统习俗,冬至和清明,有祠堂的人家会聚在一起祭祀祖先,然后一起吃祠堂酒。缪云记住了这件事,到清明节的时候,如约赶到夏芳村。祠堂负责人冯义楣捧出家谱给缪云查找,缪云翻了半天都没有找到舅家这支血脉的根。原来,夏芳村的冯氏是金坛这边迁徙过来的,不是同一支,不过肯定与周铁的冯氏是同根,因为天下冯氏本就是一家嘛。
缪云在夏芳村没找到舅家这支的记载,那天他在镇上叫了一辆三卡车开到祝塘村,见村上几个老头在晒太阳闲聊,本家长辈冯树心也在其中,缪云便与他们攀谈,打听家里有没有老家谱之类。树心老伯想了想说,冯云祥家里可能有,去问问看。
这一问问出了名堂,缪云真在老太太家找到了全套八卷完整版家谱。他终于知道,周铁祝塘冯氏家族最早是南唐吏部尚书冯复第三子冯延惠,避战乱而隐居无锡西部菱岸里。元末明初,延惠公后裔第十四代义三公举家迁居宜兴周铁祝塘,为祝塘冯氏迁始祖,距今六百多年。
因为有这部幸存的老家谱,历史的根没有断,接上了。
(二)
初夏的一天,无锡人陈倩和顾颖到周铁分水村寻访杭肇后人。在我师巷找人打听时,看见一个老妇人坐在家门口干活,考虑到老阿姨不一定了解情况,顾颖先问她:“你家里老先生在吗?”老妇人没有回答,只是说:“你拿了百渎家谱啊,我丈夫之前就是修这个谱的,可惜他前年去世了。”
听闻此言,两人大喜。顾颖翻开宗谱,将杭肇直系后人的姓名指给她看。她只瞟了一眼说:“这些人我都熟悉,我带你们去找。”
于是,两人很快见到了杭肇的七世孙杭卫明先生,而他的房屋方位正是其祖先杭肇住宅的大致位置。
时隔8个月后,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第五批珍贵古籍名录,杭肇的《研斋琴谱实录》名列其中。此结果,陈倩和顾颖功不可没。
如王菲《传奇》里唱的那样:只因在人群里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顾颖偶尔在无锡市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上,一眼瞄到《研斋琴谱实录》。凭他直觉,这可能是一部新发现的琴谱。他产生了兴趣,到无锡市图书馆一番查找,找到了这本书。看藏书印章,来源是无锡民族工商业家荣德生的私人藏书。这是个手稿,里面抄录《德音堂琴谱》和《理性元雅》等谱,书里面有“丙子荆溪杭肇虞封氏手录”字样,每页页侧有“知畏堂”标识。
荆溪是宜兴古名,顾颖和陈倩商量,决定到宜兴查寻杭肇。在传统文献查找无果的情况下,他们想到了家谱。从《沙塘港杭氏家谱》查到《百渎杭氏家谱》,最终找到杭肇。杭肇字虞封,号研斋,生于雍正十一年,其父杭应申,乾隆六年举人,“知畏堂”就是他的堂号。杭肇家族主要聚居周铁镇分水村我师巷。有了这线索,两人赶到周铁镇分水村,在我师巷找到了杭肇的后人。
两位研究传承民族音乐的文化人,追寻考证珍贵古籍的来龙去脉,让杭肇这个名字有了鲜活的记忆。而找寻过程中,家谱起了重要作用,顺着线索,可以触摸到树的枝脉根系。
(三)
李锡芬的丈夫姓丁,老家是周铁前彭村人。在南京工作的丁先生有次上网查信息,跳出来一个内容,上海图书馆有丁氏家谱。好奇的丁先生马上打电话给侄儿,请他到上海图书馆去借阅复印出来。这本民国二十年修的丁氏家谱,文本都是繁写体,且没有标点符号,要有些古文功底的人才能看懂。妻子锡芬恰好退休在家,她有时间琢磨。刚开始她也是好奇,看着看着,对丁氏先祖肃然起敬。丁氏周铁这支是随宋室南渡而来,家族中出过不少名人。最让人感兴趣的是,家谱中的族规,患难相恤、贫贱相济等等,传承的不是物质财富,而是精神和门风。
比如:有遇横祸而非其罪,不能自御者,通族协力救援,以笃亲亲之意。
族中有幼而好学,家贫不能从师者,量给束修,请师训诲。
族中有家贫,亲老能知孝道,幼稚不能奉养,量给膳资。
族中有七十以上之老与十六以下之孤贫苦无依,兼其亲房亲分贫乏不能助抚者,通族议给衣食以养,老者终天,幼者成冠。
族中有子弟府试有名,议给院试费银五钱,家贫者一两,入泮(考取秀才)者,公给衣顶银三两陆钱,登贤书题雁塔者,各加倍给银,若抡元独步者,公议优荣,非例可拘……
她把这些内容,摘出来发在微信群,让丁氏家人能便捷地了解家族的美德。
家谱,这个中华民族独有的底层文化载体,现代人对它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这是她读懂家谱后的一大认识。
几丈故事:傻根
文/球
要问起村里人谁最老实,他们都会第一个想到傻根,就像他的名字一样,他有些傻,脑子不好使,但听话,好欺负,只要说些软话请他做什么,他都会答应,只不过有老道士教养着他,出格过分的事他都没有做。
说起老道士,那是村子里公认的有本事的人,那几年里又闹旱灾,又闹脏东西,都是老道士解决的,有时还会有穿着奇装异服的外人来请老道士帮忙,而傻根就是老道士最后一次出村带回来的。
一晃眼的时间傻根如今已经十一岁了,他刚被带回来时村里的人都对他很好奇,不少人往老道士那里凑,甚至有几个在外面读过书的想帮他取名字,但老道士都一一拒绝了,就只给他取了个叫傻根的贱名,没有姓。这些年里老道士只给他讲过那些瓶瓶罐罐里装的是什么,教了几套拳法,其余的本事一概不教。
那天家里来了几个穿着华丽的人,老道士看到这些人脸色非常难看,忽悠着傻根出去,傻根没有走远,他听到了老道士跟别人吵得十分激烈,只是最后老道士的声音忽然哽住了,那些人又说了几句话就走了。傻根连忙进屋察看,他第一次看到老道士露出那样的表情,那种绝望的表情。他和老道士说了几句话便又被撵出来了,这次他直接坐在了门前,只是过了一会,一股焦臭味传了出来,他连忙撞开了门,看到了只剩下小半还在燃烧的老道士和老道士最爱的摇椅,以及在地上的那个精致瓶子,那里装着老道士他们一派在绝境时自尽的丹药。眼泪在不停的流着,他哽咽着跪在还在燃烧着的老道士身前,重重的磕了九个响头。
后面的几日时间里,他按照老道士生前教他的,收好了老道士的遗灰,并将老道士的书籍,丹药,物品,埋入了他们生前一起挖的坑中,除了那一罐精致小瓶和老道士留给他的钱。期间也有人来找过老道士,他都会按老道士教他的一一回复:他出远门了。
一年过去了,村里所有人都认为老道士在外边栽了跟头,回不来了,有些浑人看傻根平时还有钱买粮,摸进了他的家里,想着从这弄钱花,都被傻根打了出去,有些人被打怕了,有些人却怀恨在心和外人联合起来决定忽悠傻根去矿场,有心人算无心人,不过几日时间傻根便跟着他们和村中十几个兴高采烈的年轻人一起出了村,美名其曰是傻根能打,请他来保护这些村民出村去厂。
两天后到了地方那十几个年轻人才得知被骗了,这哪是什么待遇良好的大工厂,这分明是被人严加看管的大矿场!那些人开始抗议,越吵越大声,一些拿着棍棒的人围了上来开始殴打他们,傻根一看这场景想到了委托便跟他们交起手来,可一个十二三岁的人再怎么能打还是顶不过十几二十个人,最后还是被打昏了过去。
在矿场已经两个月了,他渐渐适应了这一种连吃一顿没掺沙子的米粥和软糯的馒头都是一种奢望的生活。他和一个偷摸告诉傻根自己为记者的人混得很熟,那是他刚来不到一个礼拜认识的,有些浑人看到傻根有力使,好忽悠,便卖惨请傻根“帮忙”干他原本的活,都是被记者骂退的,那个人每天在棚里面拿着笔不知道写些什么,傻根有时候会帮他挖矿,相应的他也会教傻根识字,和傻根说着外面世界的事,傻根就这样听着,想着。
两个礼拜过去了,夜里,当记者和几个人来找傻根请他帮忙一起逃出去的时候,傻根答应了,整个过程有惊无险,在他们逃出来不到十几分钟后,后面的矿场传出来剧烈的敲锣声,他们不禁再加快脚步。
一天多的路程,终于赶到了城市,傻根看着城市里宽敞的道路,高栋的楼房,形形色色的路人,不禁有些迷花了眼,跟着记者到了他的家,进行了简单的洗漱,换了一套有些宽松的衣服后,请傻根吃了碗面,随后便把傻根送去了一家信的过的福利院,两人分别前傻根表示想跟着他,什么都可以学,什么都可以做,记者没有同意,留下一支笔,安慰了几句傻根便走了,消失在了人海的深处。
六年过去了,他在这过的也算快乐,有吃的,穿的,有人教他读书认字,也有了几个兄弟姐妹,只是期间记者再也没来找过傻根,而傻根也找不到记者,他也改了名字,叫林沙根,按照老师教他的那些常识,老道士姓林,他也便起了个林姓了,只是傻根这个名不好听,院长就改成了沙根了。今天算是沙根成人了,所以老院长买了个寿桃给他庆生,也祝贺他明天就能去厂里上班,沙根很开心,只是有些遗憾记者今年又没来。
沙根在厂里做了两年,也还算过得去,只是还是老样子,耳根子软,别人请他干什么,除了一些过分出格的事没有干其他都照干了。附近有条还算清澈的河流,由于路不好走没多少人去,沙根很喜欢来这散步。如往常一样沙根走在泥泞的小河边散心,突然看到了一个女孩往河里走去,沙根连忙把人从河里拉上来,上岸后问她什么也不答,什么也不做只是脸上的神情跟当初临走的老道士一模一样,天色也渐晚,沙根不放心也只好带着她回到了现在的出租屋内,过去两个小时后,一个穿着讲究的老头便带着几个精瘦的男人上门,没等门开完,他们就强行进了屋,几个精瘦的男人想按住沙根,沙根迅速打退了回去,把女孩护在身后,那老头一看这番情况就喊了声停手,走到沙根面前解释自己是女孩父亲的身份,沙根确认后便退到女孩身旁,老头快步走到女孩的面前检查身体,确认没有大碍后便松了口气,仔细询问沙根如何遇到他的女儿,做了些什么。一个多小时后,老头带着他的女儿和精瘦男子离开了这栋出租楼。
就在沙根以为这事结了的几天后,一个贵妇人带着那几个精瘦男人上了门,进了屋坐下来后便开始向沙根解释来龙去脉,原来他们的女儿在学校被一个大企业的公子哥骗了身和心,两人相处的事情被他们知道后觉得一来这男孩子的口碑还不错,二来对家里有益,他们便默许了,只是没想到女孩突然有了身孕,更没想到他竟然翻脸不认孩子,还反口污蔑女孩私生活不检点,事情到了最后对方直接对他们企业下手,实力远不如那家企业的女方在敌方的几波攻势后差点撑不下去,只能低下头草草收场,而女孩则变成如今这个模样。所幸事情一开始便被对方压了下来,没多少人知道,现在为了照顾自家门面,他们想借着几天前的事,请沙根当乘龙快婿,沙根想起女孩的那副表情,答应了。
很快他们就安排了婚礼,婚礼上,惋惜女孩的人,知情而戏谑的人,觉得沙根撞大运的人一起鼓起了掌,送上了那份虚假的华丽祝福。
婚后,他们被安排到了一套离那些圈子较远的房子里,沙根尽力的当好一个丈夫,不敢说无微不至,但日常生活的照顾和护养书上内容的他都一项不落的好好完成与遵守,不善言论的他开始给她讲一些故事,一些书上的幽默笑话,一些有的没的家长里短,他开始每天变着法的给她做菜,细细观察她的表情,想看她喜欢那些菜多一些。
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孩子安全的生下来一年了,可她和以往一样如同机器一般,除了按照要求解决自己的生理需求外,她都坐在电视机前面,发着呆,今天也是一样,沙根在房间边听着电视机里对某企业联姻的报道边给孩子喂奶,突然听见她发出一声刺耳的尖啸和接着碰的一声巨响,沙根连忙放下孩子出去查看,只见她流着泪,嘶哄着,奋力的砸着电视机,沙根迅速上前抱住了她,任由她在自己怀里撕咬,捶打,直到她耗光了精力缓缓入睡,沙根把她放回床上安置好后,才去安抚孩子。
接下来的日子里她好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她约见了自己的父母要求和弟弟一样帮忙管理公司,最后她的父母被她磨得实在没办法,让她当了个小主管。她一头扎进了工作里,会看一些让沙根看一眼都觉得头晕的网页直到半夜,沙根劝过她,没用,他只好在生活方面上更加用心的照顾她。
最近沙根听闻她更受重用了,开始在公司里有着和她弟弟一样的权力了,沙根决定做一顿丰盛的,并不止是为了祝贺她升职,还有那个可爱的女儿六周岁的生日。已经过了开饭一个多小时了,孩子有些饿坏了,可还想等着妈妈回来一起吃,没办法,沙根只好哄着她,像往常一样说妈妈忙,她也很想快点和你在一起,等吃蛋糕她就会回来等等话语让孩子先吃饭,他则借着上厕所的借口去厕所里打了她几次电话,终于接通后是一边敲键盘的声音和一句我没空便挂断了电话,最后孩子在固执的等妈妈回来一起吹蛋糕中的等待中睡着了,连最爱的蛋糕也没吃上一口。
今晚的她有些迷醉,在实权掌握了公司后,她一直在全力推动着公司发展,终于给她找到了机会拖下了那个男人的公司,在狠狠的羞辱与报复后,她高兴的仿佛上了天堂一般,回到了家便去随手拿下了一瓶酒,一边喝着,一边想到那个男人跪在地上的模样,就忍不住又喝了一口,直到一个看着就叛逆的青春少女和一个提着蛋糕的木讷高壮中年男人进了客厅,她问了一句你们是谁,就见女孩开始大声的哄叫着什么,他放下蛋糕后在一旁劝解着,他们在说的什么,她实在有些听不太清了,突然又想到了那个男人的悲惨摸样,不禁大声的笑了起来,说了声真是活该,女孩听到以后愤怒的把放在桌上的蛋糕扔到她的身上后便摔门而出,木讷的高壮男人连忙追了出去,她看着自己身上的蛋糕和掉在地上的16数字形状的蜡烛,有些不解。
沙根追上了女儿,一如往常在安慰着她,只是这次的女儿没有不在沉默的听他诉说,反而哭着激烈的与他争吵,好像终于压抑不住了一样,在吵到最激烈的时候她已经语无伦次,“你也不过是她养的一条狗,凭什么说我!!!”女儿说完后,意识到自己说错话就闭上了嘴,低着头哭泣着,沙根沉默着,两人就这样过了很久,终于沙根握紧的拳头缓缓松开后,抓着她的手,细声地说“回家吧”。
快到家的时候女儿郑重地道了歉,可沙根跟没事一样揉了女儿的头,送她回了房间,收拾好客厅里那个烂醉如泥的人和掉在满地的蛋糕后,一个人开着车在城里转了很久,宽敞的道路,高栋的楼房,形形色色的路人,眼泪模糊了他的眼。
4年过去了,期间她也渐渐不在疯狂地工作试着和家人更多的相处,女儿也渐渐和她的关系好了起来,他对这些变化感到高兴,只是很久之前他睡觉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些冷,即使开了暖气也会觉得冷,每当冷醒后他便走出房间,路过她睡觉的房间走到客厅,陷入沉思……
林沙根向她提出了离婚,她也只是有些惊讶便同意了,在两人分别时,“对不起,这么多年,辛苦你了。”她如此对沙根说道,沙根没有回头,只是向后摆了摆手,表示没关系。
林沙根去见了见自己的女儿,现在的她已经变得有些成熟了,两人吃了顿饭,分别的时候林沙根没忍住摸了摸女儿的头。
林沙根去了以前的福利院,见了见以前的那些老师,把自己的钱大部分捐给给了福利院后带着一束花去见了老院长的墓。
林沙根带着记者当初给他的那支笔去了一条鲜有人去的江边,他在那儿站了很久,最后把笔往江里丢了下去,深深的鞠了一躬。
傻根回到了那个村里,只不过现在的村早已荒废,傻根照着记忆转了荒村一圈,到了老道士的坟前,除了除草,跪下来烧了些纸钱,拿出老道士爱喝的劣质酒,一个人喝酒,敬酒,诉诸这些年来的事。
傻根回到了老道士家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他也有些累了,躺在床上,拿出瓶里的最后一颗丹药,看着那精致瓷瓶渐渐化为灰尘后,吞下那颗丹药,缓缓闭上了双眼,侧着身蜷缩着,一股臭味钻进了他的鼻子,仿佛是他那年缩在老道士怀里,闻着老道士的汗臭味入睡一样,那么安心,那么温暖…
故事之外红旗渠
文/令狐飞雪
一条水渠“红旗渠”名满天下,一部电影《红旗渠》激荡神州。同时,她也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人的精神缩影和历史记忆。
不久前,因为工作原因造访了林州市,拜访了“红旗渠”,也获得了一些红旗渠故事之外的故事。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山西石城镇——河南任村镇),干渠支渠分布全市乡镇。据计算,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绕行北京,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林州人民真不愧为当代愚公移山,红旗渠堪为人间奇迹。
当年的黑白纪录片《红旗渠》放映总长度为40分钟,既反映了红旗渠建设的总体情况,也记录了建设过程中的许多感人细节,完整全景式展现这一历史辉煌。其实,早在1958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就已经获知红旗渠将要建设的信息,因为“红旗渠”的名字本身与那个时代的特殊背景也有一定渊原。为此电影厂提前进行了充分准备,将总体工程进度、重点工程突破等等细节进行了分解,并与工程建设指挥部保持密切联系,进行跟踪、重点、追踪式拍摄,也是花了十年时间。
当年建设红旗渠时,整个国家还十分困难,工程总决算为5000多万,其中政府方面投入了1000多万,余下的资金为民间投入。但是在整个工程的建设中,没有在财务方面发生过一分一厘的差错,经受住了各种核查抽查,堪称又一个奇迹。因为如此,2010年5月被中纪委、监察部联合命名为全国廉政教育基地。
红旗渠在建设过程中,“无心插柳柳成荫”,成功地训练、锻炼、锤炼出了一支具有“工匠精神”的、具备金字招牌的工程建设大军。改革开放以来,林州的这支建设大军奔向祖国的四面八方,他们的身影频繁地出现在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水利枢纽建设现场,既为祖国的建设建功立业,也让林州市在全国声名鹊起。
林州人与时俱进。当年从山西引入的漳河水是免费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现在林州每年要付给山西几千万的资源使用费。另外,因为红旗渠水质自身的一些原因,现在渠水主要是用来灌溉了,生活用水已经被另外的大型水库所替代。
红旗渠的建设,对林州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目前,林州市的综合实力已经进入了河南省“十强”之内,让人深深地佩服。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作为中国文化,也早已经走出了国门,前来红旗渠参观考察的络绎不绝、前来红旗渠干部学院学习的人头攒动,这当中,中国人自然很多,但是外国人也不时出现。
一个让我哭湿了好几张纸,无法读下去的故事!
文/淡抹流年
两个生命同时在穷苦小镇的一条幽避的胡同里降生了,一个男孩,一个女孩。或许是因为缘份。更或许是因为听信了算命先生说要生下来就定亲才能保住娃娃的命的话,两家大人给定了娃娃亲。男孩妈妈指着女孩说:“以后她就是你媳妇了。”男孩咯咯的笑了,女孩却哇哇的哭了,那年他们什么都不懂。
在笑与哭中两年过去了,有一天男孩学会了用筷子,马上让妈妈抱他去女孩家。女孩看了男孩用筷子的功夫后,女孩哭了,原因就是他会而她不会,男孩回家后也哭了,原因是他看到女孩哭了。以后再吃饭男孩坚持不用筷子。后来女孩终于学会了用筷子,男孩却忘了该怎么用。
三岁了,男孩和女孩都去了幼儿园,中年睡觉的时候女孩尿床了,幼儿园的阿姨汹狠狠的问是谁尿的,女孩吓哭了,男孩举手说:阿姨是我尿的。不过阿姨还是看见的女孩的裤子湿了,告诉了女孩的妈妈。女孩生气的指着男孩说:“一定是你给阿姨告状了,我一辈子都不理你了。第二天男孩在自己的床上尿了泡尿然后报告阿姨他尿床了,被阿姨骂哭了。
七岁该上小学一年级了,男孩第一学期考试就考了第一,老师和家长都夸了他,女孩也考的很好,但还是生气的回了家,至此以后几年男孩都没有参加考试,直至五年级的时候,女孩兴高采烈的拿了个第一回家,而男孩却没成绩,男孩的妈妈气极了,把男孩打的躺在床上起不来。后来通过老师才知道不知道什么原因男孩说什么都不要考试,说什么都不要成绩,老师只好让他单独考试并不公布成绩。
六年过去了,男孩女孩考入了同一所学校,此时男孩女孩的父母均下岗只能靠做零活来生活。中午男孩女孩在学校食堂吃,女孩的饭量很小,每次都剩饭,女孩每次都对男孩说:“我不想剩饭的。”男孩便二话不说吃光女孩的剩饭。在初中三年里仍就一个第一,一个没成绩。中考女孩以全校第一的好成绩考入省重点高中,男孩落榜了。女孩哭着问男孩问为什么,怎么会这样。男孩说:“我已经很长时间不学了,只是不放心你一个你在学校。”其实原因还有一个就是,男孩女孩家都已供不起了,但是男孩想让女孩上学,尽管他的实际成绩比她好。这个暑假是男孩最幸福的一段时间,因为女孩天天陪着他,也从来没有对他生气耍脾气,男孩是感觉生活在天堂里,女孩的笑脸是他所有开心的源泉。
女孩明天就要去省城了,这天晚上两人都没睡,在门口坐到了半夜。女孩泪流不止,她不习惯没有男孩的日子,这么多年他一直任她欺负,一直照顾着她,没有男孩在她身边她觉得怕。
第二天女孩搭车去城里半路上她看见了男孩,男孩背着一包袱拦车上了车。女孩问;“你怎么在这里?”男孩说:“这里能省一半的车费。”两人都笑了,以后女孩住在学校每天都很节俭的生活,男孩住在工地每天都拼命的工作挣钱,按月将放在信封里写上女孩妈妈的名字送给女孩。女孩总是抽空去看男孩,男孩每次送走女孩说的最后一句话就是好好学习考大学。
在一天女孩来看男孩的时候对男孩说:“有个男生说喜欢我怎么办?”男孩愣了,过后对女孩说:“好好学习成吗?考上大学再说多好。”男孩不敢看女孩,女孩笑着对他说:“我骗他说我有男朋友了。”男孩笑了说:“上大学后会有更好的。”女孩走后男孩好多天都没有说话,只是拼命的干活,淌下的有汗水也有泪水。三年的时间女孩没有回过家,放假也在学习,男孩也没回过,有假期也找别的工作。
三年的拼命学习终于得到了结果,女孩考上了一所名牌学校,得到录取通知书那天男孩女孩开心的抱在了一起。男孩哭了,他感觉女孩将会离他越来越远,他只要她过的好,至于他----他觉得受多大的苦多大的委屈都无所谓,两人一起坐车回家,两家人知道了都说女孩争气,女孩听了心里酸酸的。
为了上大学的学费女孩天天在家给别的孩子当辅导老师,男孩就在外找些零活做,到了临走的时候女孩拿着自己挣的钱和家里挣的钱终于和男孩踏上了开往大学的车,到了另外一个更繁华的城市。女孩在大学里依旧节俭的生活还找到了一份固定的工作,男孩也依旧找了个工程队干活帮女孩攒学费。一天有人告诉说:“外面有个人来找你,说是捡到你的东西要你去拿。”女孩出去看见男孩站在老远的地方,穿着工地干活的衣服,满身的土。女孩走过去边给男孩拍土边问男孩;“你怎么说是捡我东西的人?怎么不说是我老乡或者我朋友啊?”男孩笑了笑说:“你看我穿的这样,说是你老乡朋友还不给你丢人啊?”说完女孩说哭了,对男孩说:“你怎么这么想,我啥时候嫌弃过你啊。”男孩哄着女孩不哭了,从兜里小心翼翼的拿出一个带有钻的头夹放到女孩手里说:“我看到城里人都带这个,你带一定比他们好看,女孩哭的更利害了。
没过多久,女孩又接到一个电话是和男孩一起干活的人打来的,说男孩干活时被砸断了胳膊,现在住进了医院,当女孩到医院时,男孩的一只胳膊已经没有了,人躺在病床上,女孩泪流满面的走到男孩面前,男孩睁开眼睛看到女孩马上兴奋的告诉女孩:”咱们有钱了,你的学费明天就能交上了。”女孩听的糊涂。男孩告诉女孩:“我前几天刚买了保险,嘿嘿。”女孩明白了,男孩怕交不上女孩的学费就买保险故意出事砸断了胳膊。女孩哭着说:“我宁愿不念了也不要你这么得来的钱。”第二天学校给女孩下发了已交学费的通知单。男孩拿着剩下的几千钱回了家,开了一个小商店只够生活。在男孩回家之后女孩写了无数封信,但男孩一直没回,女孩放假从不回家在学校打工,男孩却始终狠着心不去看她,天知道他有多想她。终于在女孩大四那那年男孩去看女孩,现在的女孩俨然已经长成了一朵出水的芙蓉,清欣脱俗。男孩的心凉了,本就不敢对她说心里话的他此时只有把感情埋在心底了。两人想见本该是开心的相互拥抱,但女孩给男孩的只有冷脸。女孩恨他,恨他当年为什么那么做毁了他的一生,恨他这么多年来音信全无,恨他为什么说不理她就不理她,恨他曾经说过到了大学再说的话可是她都大四了他还未曾开口。两人在一起一直都是默默不语。男孩回家了,女孩在车站呆了一个晚上,也哭了一晚上。
几个月后的一天男孩家里来了个女人,是男孩家里给男孩说的媳妇,男孩家人自知配不上女孩,女孩家似乎也不太同意女孩和男孩在一起。很快婚事就定了下来,男孩给女孩打电话告诉她,他要结婚了。女孩颤着问是谁,男孩说:“是镇子边上一个农村的姑娘,人挺好只是少了一只眼睛。”女孩放下电话马上请了假买了车票回了家。她去男孩家看见男孩在用仅有的一只手在炒菜,本想过去帮他却看见一个女人端着盘子走出来。女孩哭了,她哭着走到男孩面前对男孩说:“是我先和你定亲的你不记得了吗?我们是定过娃娃亲的。”男孩也哭了对女孩说:“你该有你更好的生活,而且我已经残废没能力照顾你了,再说两家父母也不同意我们在一起。”
女孩跑回家跪在父母面前说起了往事“小时候男孩怕女孩不理他自己在床上尿尿报告了阿姨挨了骂,小学男孩怕女孩学习成绩比不上他而生气好多年没考试,被男孩妈妈打在床上起不来,初中他替她吃了三年的剩饭,高中为了女孩上学男孩故意砸断自己的胳膊``````````女孩说完两位老人早已老泪纵横女孩的父亲说:“你要是不嫁给他报国恩,你就不是人啊。”``````````
女孩毕业了,很顺利的找到了一家外企工作,月工资两万多元,在工作的第四个月后女孩回了家,他们镇上的所有人都羡慕死了女孩,同时也都可怜男孩。女孩的穿着打扮早已远离这个穷苦的镇子,但男孩看到女孩后却真的死心了,她该属于上层社会而不是他这个既穷又残废的人。
女孩给女人了5000元钱,女人虽然拿了钱准备走却留给女孩鼓励一生的话“人这辈子真心爱一次挺不容易,他给了你一生的幸福你只能用你的一生去回报他。”对啊,她本来就要用一生去回报他,她从没想过要背叛他。从小到大,从初中时他说他要离开她的一刹那,她就觉察到她这辈子就属于他。
女人走了,女孩带着胜利的喜悦走到男孩面前,对男孩说:“现在你可以对我说本在大学你就该对我说的话了吧?”男孩在心里早已说上了上万遍,可是他一看到她就不敢说。男孩呆呆的看着她,他不是不明白她的意思,只是不敢相信这个今非昔比女孩还会看上他还会想着他。男孩摇摇头:“我不想耽误了你。”女孩气极了哭着说:“你在为我坠学打工的时侯我的心就早已给了你,这么多年你所做的是平常人能做的吗?”女孩抱住男孩给了他一吻,男孩的眼泪流到嘴里是甜的,他知道这一切都是真的。他终于用尽全身力气抱住了女孩颤抖着对女孩说了他一生想说的话:“我--------爱----------你
<<<看到这个故事的朋友请务必转载,让全天下的每一个人都了解爱情的力量,相信爱情的力量,相信爱情!!!
感觉不错的话,记得【转载分享】给好友喔!
我是欧雅诺
如果你爱文字
如果你爱小说
如果喜欢空间
请加我的QQ784813189 。
更多精彩小说尽在雅诺QQ空间
假领子的故事
文/珍尔
19岁那年,我在服装厂当缝纫工人。我用做衣服剩下的碎布头,为自己做了一个假领子。
说起假领子,现在的年轻人一定很陌生。就是一种穿在里面,从领口看像是穿了一件新衬衫,但实际上却只有领子没有身子的一种装饰性内衣。
有人或许会问,做个真的衬衣好了,干嘛要做假的?岂不知上世纪70年代,做一件新衣还是一件奢侈的事,过年才舍得做件新衣服呢。19岁的女孩,正是爱美的年纪,我又是在服装厂上班,自己会做针线。于是,就做了一件假领子。虽然只是普通的棉布,但因为特意镶嵌了花边,就显得有几分俏丽。
但就是这样一件假领子,也惹出了麻烦。在讨论我的入团问题时,有人就以这件事为例提出异议,说:“她追求穿衣打扮,有小资产阶级情调,思想不健康,这样的人怎么能入团?”为此我还伤心地哭了一鼻子。
我的军旅故事
文/张爱平
在和平年代,我作为军人,虽未上过战场,但也曾受过无数人的尊重和爱戴。今天,再次握笔,向大家讲述两个极为让人感动的故事。这两个故事的发生,从此,也让我的名字进入了上海交大的史记。
——题记
上海交大“魏伟”班的来历
1987年,上海交通大学决定从这年开始,每年对新入学的同学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军训,以培养同学们的吃苦耐劳和战备意识。可是当时,无论是校领导、市领导、我们、还是这群新生,大家都没有料到,这次军训成了八十年代以来上海交大第一次到我们部队军训,也是最后一次到我们部队的军训。那真的是一段令人难忘的岁月啊!不管是对学友,还是我们军人,都刻骨铭心。
一九八七年九月初,上海交大的入学新生接到军训的通知,同学们都很兴奋,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军队是什么样子,怀着新奇的感觉,大家就跟随着我们的军车踏上了军训的行程。这次负责军训的是我们师六团,师医院安排我等战友负责给学生们体检,并全程提供医疗保障。到宜兴后,大家纷纷都跳下车,按各自的连队番号排队,由各班班长带回宿舍,整理好行李已是晚上七点多钟,晚餐就是每人一碗热汤面。这就是第一天。
军训的日子开始了,同学们和所有的军人生活一样,晚上九点睡觉,早上五点起床。因为,每天的大活动量,让人晚上绝对精疲力尽。每天早上五点,大家就得在黑暗中迅速爬起来,拥挤着上厕所,刷牙,洗脸,然后是五公里的跑步。晨练后休息半个小时开始早餐,吃饭前必须站在饭堂门口唱歌,哪个排唱得声音最洪亮,哪个排就先进去吃。队列、单双杠、投弹 、还有射击,每周按时考核,考试成绩都必存档。
一个月很快就过去了,军训的训练项目结束后,部队决定慰劳学生们,带他们去宜兴善卷洞、张公洞、慕尼洞游玩,在返回的路上,发生了一场特大交通事故,惨绝人寰。拐弯处,对面路口的一辆民车,对着那辆满载学生的军车猛撞过来。爆炸,起火。当即烧死几位,后面的车上也跳下一些同学跑去救助。有两三个同学由于动作快而未伤分毫,可大部分的同学都受到烧伤。最为悲壮的一幕就是六团一连的一个班长,为救学生,冲入火海一个一个把学生背出来,最后自己被活活地烧死,他的名字就叫——魏伟。事情惊动了南京军区,上海市委。当天,就有上海飞来的烧伤科专家乘直升机来到部队。所有的消息都封锁,大家不许写信,不许打电话。而我等战友随直升飞机多次来回,护送伤员到各医院和上海交大。为了纪念这位班长,为了让学生铭记这位英雄,上海交大特以这位班长的名字命名为“魏伟”班。
支援上海交大抗疫
军训事故之伤,尚未抚平,转眼上海交大又添新愁。时隔两个多月,1988年的上海,突然爆发疫情了一场大型的甲肝疫情,在短短3个月内,感染了近30万人,死亡49人(实际数不详)。那时,恐慌的情绪席卷了整个上海,令人惶惶不安。甲型肝炎病毒四处蔓延,上海交大也无所幸免。昔日繁闹非凡的上海,转眼就成了灰色的、暗淡的、毫无生气的上海。这次上海的疫情之快、传染之速、染者之多、波及之广,实为罕见。虽然没有唐山大地震那样留下一个“悲哀的整体”,但同样在上海市民乃至中国人的心中,留下的也将是“整体的悲哀”。
一九八八年春节的前几天,上海交大致电我们师医院求援。我们师医院立即进行了长达五个小时的开会。会议决定,挑选十二个医技骨干组成医疗救援队,并配带药品及医疗物质前往上海交大。这次,我有幸参加。这也是我第二次走进上海交大的门,跟第一次一样,带着一种沉重的心情。“你们不仅仅是白衣天使,更是一名军人,要牢记军人职责,希望大家在完成好任务的同时,也要保护好自己,待凯旋,我们为你们设宴庆功。”这就是首长在临行前给我们的嘱托。
到达上海交大已是下午五点多钟,校长亲自带队迎接我们。因疫情而禁止握手,校长分别向我们行过军礼。学校后勤处早已把我们的住宿安排好了,房间是学校最好的公寓,两人一间。晚饭过后,我们马上与学校医院的各负责人碰头开会,认真听取他们对病情的汇报,经研究决定,把上海交大万人体育馆作隔离区,设置八百多个病床、医生办公室、药房、护士办公室、消毒室、通道等,后勤处办公楼作化验室。动作极为神速。第二天,所有被传染者统统从宿舍赶入体育馆,学生宿舍和教室不允许留人,再对空房和物品进行全部消毒。经我们医护人员核查,被传染的师生近七百人(包括国外的学生)。面对这种环境,说实在话,我们也有些很担心自己被传染。所以,我们格外地小心。每天走出病区,我们脱了隔离服用软皂洗手都是五六遍,每人要嚼碎十个苹果,吐了又嚼,嚼了又吐。走进病区,我们的工作除了抽血、打点滴、量体温、测血压、送样检等,还要与病患面对面进行思想交流,其目的是要患者放下思想包袱,让病患保持心情愉悦才会更好的得以治疗。我无法用有限的篇幅来描述白衣战士们所建立的功勋,更无法用有限的篇幅来描述临时隔离点的全貌。工作期间,我们虽是辛苦,但也快乐。忆想那时,病区总是笑语盈盈,她们每天都在交通电台为我们点歌,以示对我们的感谢。让我最为感动的是,一个女生竟然在我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隔着我的口罩吻了我一下,并羞答答的告诉我这是她的初吻。那年,我才十九岁。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军中的白衣天使当之无愧。
时间过得很快,一眨眼功夫,抗疫两个多月过去了。由于医患相互的努力,疫情得以控制,治愈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在离开上海交大之前,学校为了表示感谢,用专车带我们游览了上海所有景点(包括太湖和大观园),参观了上海几个最大的企业,还特意安排了四个摄影师为我们跟随拍照,送给我们各人一个影集(盖章并友情留言),为我们各人按生肖和姓名共定做十二块金牌(包括荣誉证书)。在我们坐上军车即将离开上海的那一瞬间,虽没有十里相送的壮观,但却有可歌可泣的感人场面,学生们拿着手帕擦着泪水高喊着:你们是最可爱的人,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你们……
路过村庄的时候
文/王富朝
很小的时候喜欢过一个女孩儿,那个年龄没有什么情商 只是单纯的说喜欢,等到了该要忘却的年龄,才敢回忆起哪些刻骨铭心的回忆和过往。现在想来,等待真是一种致命的毒药!
很多年没有联系消息了,去年冬天回家,路过村子的时候,正巧碰见她红妆素裹穿上了新娘的嫁衣,倾国倾城的美貌怕是早已看穿了曾经年轻过往的模样,连着我自作多情的忧伤也一同望穿了!许久的不见也终于变的陌生,说话聊天也不过几句客套和问好,夹杂着些许的尴尬和难得的腼腆,言语间不难听出弥留在嘴角笑容里对生活的老练。多么青葱可人的容颜,也终在时间的流里憔悴成岁月逼人的模样,流露出淡淡的忧郁和生活的渴望!
好一片梦里故乡,好一番锦绣山河,多少个白天黑夜里的似水流年都在故事里一天天的长大和成熟……
在这陌生的城市里找不到关于他的一点点故事和足迹已经是很无奈的了,只是从朋友的消息里知道她过的很好也就够了,没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的了,也没有什么比得上生活的快乐和调皮了。
最近也没有什么爱好,日子一天天的照样在继续,闲的时候也就看看片抑或是翻看几本书,因为我是喜欢读故事的,也只有在故事里才能找到故事,才能发酵成酒酿成文字,然后在自己的回忆里写上别人的故事。
母爱的教养让我对异性有一种莫名的好感,不是喜欢更不是矫情,我不知道该怎样描述和解释,这种溅到骨子里的多情和忧伤。或许我早该看透这种自作多情的模样,只不过,希望故事还能在继续的生长,当然,这也算是一种牵强的委托,因为付出是需要有回应的,不论怎样的感情都应该去珍惜!
然而最大的罪过,真不该把多情的模样嫁祸给母爱的疼养!
光阴的故事
文/神鹰
十五岁那年,因为父亲的工作的原因,我们全家从浙江老家移居到了福建的一个小城开始新的生活。
临去之前,母亲把我喂养了一年多的那只羊杀掉了。
我和这只羊有很深的感情,从小羊看着它慢慢长大,我已经把它当成了我的伙伴,母亲说要杀掉的时候,我生平第一次和母亲起了冲突。母亲说我们不可能把羊带到福建去,我说那就送给亲戚养吧,母亲说别人领去照样杀掉,让别人动手还不如我们自己动手,我无法反驳。
羊被杀的那天,听到它凄惨的叫声,我心如刀割,那刻的感受我一直无法忘怀,之后的两天都难受的吃不下饭,很多朋友问我为什么从不吃羊肉,我一直说不喜欢,其实是因为这件事情改变了我。
到了小城以后,我上了当地一所比较好的重点中学,因为之前在老家初一已经读完,所以直接就被安排在了初二,但这个安排其实是个错误,因为地域不同,教育的方法和方式都不一样,我从一开始就跟不上去。
我们的班主任是个英语老师,我一直还记得她,不是因为喜欢,而是因为厌恶。她长的胖胖的,带着一副眼镜,三十多岁,上课总爱用一些当地的方言,我时常的听不懂,英语成绩一落千丈,考试也是多不及格,于是她经常的批评我,用当地的方言骂我,被罚站是家常便饭的事,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站在教室前面,面对着同学们的目光,对于自尊心很强的我来说,真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这种戏辱让我一直难以忘却。
在班上我是坐在第二排的,我的前桌是个很女性化的漂亮男同学,说话特别的柔,举手投足间充满了女性的媚,他的皮肤也是很白的,手指纤长,真的是具备了女性的所有特征,当时还没有伪娘一说,如果换成现在,他若打扮成女子真可称得上是美人。
他学习成绩一直是班上最好的,所以班主任特别器重他,集班长和英语委员于一体,不过他人还是不错的,对我也蛮好,有时候还会辅导我一下,我这人喜欢感恩,所以对我好的人我会一直记得,当然我也是记仇的,整过害过我的人我也会一直记得。
对于初中的同学,我到现在还记得的不多,因为环境的变化,让我变得有些孤僻,不太爱和别人交往,再加上话语不通,基本也聊不到一块,所以我朋友很少,甚至于到毕业了有些人我还记不太清楚名字。
当时对我比较好的是几个女同学,她们成绩都在前几名,而且她们几个基本也都是坐在我前后左右的,所以沟通比较多,有时候她们会帮我讲解作业,下课后也会和我结伴而行,对她们几个的记忆也就比较深刻了。
我当时的同桌是个男同学,名字与我有一字相同,再加上他的成绩也不咋样,我们两个倒是很合得来,就算是毕业后我们也维持了几年的联系。
这个男同学是个爱好打架的捣蛋鬼,记得有一次他和另外一个班的一个同学发生了摩擦,约定某天在学校某个角落决斗,他当时叫了我和另一个同学去给他壮胆。到了决斗那一天,我们三个按说好的时间到了决斗的地方,对方人早就到了,我一看,好家伙,这人块头明显比我同桌大多了,而且个子也比我同桌高出一个头,相差悬殊,我心想这下完了,我同学要被扁惨了,结果却也不出所料,我的同桌虽然勇敢战斗,最后还是被打的鼻青脸肿。不过这件事情我们都没有告诉老师,这俩家伙也是不打不相识,最后竟然还成了朋友。
我们班那时有一对风云人物,之所以用这个词来形容,是因为这对男女同学早恋了,这在当时那个传统的年代是很轰动的事,初中生恋爱那时是想也不敢想的,老师听到消息后自然大为紧张,于是立马出动,批评教育警告,用了一堆的手段,恩威并施让他们不准谈恋爱,如果以后发现还粘在一起就开除出学校,结果这对恋人不仅不收心,反而更加光明正大的在学校里亲密结伴而行,最后学校做了个决定,让他们主动退学,这对恋人也毫不犹豫的退了学,其实说实话我还真是挺佩服他们对爱情的执着,据说后来过了些年,他们还真结了婚,这也算是对爱情的一种诠释吧。
对于我的初中生活,我能回想起来的故事很少,能值得回忆的更是少之又少,唯一能让我留恋又感到温馨美好的事,是发生在初三的那一年。
初三开学后,班上被安排进来一位实习英语老师,大约也就二十出头,比我们大不了几岁,刚刚从师范大学毕业出来就直接来我们学校实习了。这位女老师长的很漂亮,而且说话特别的温柔,再加上留着一头飘逸的长发,丰润的圆脸,身材匀称,对于我这个刚步入青春期的人来说,充满了无尽的吸引力,我也是从那一刻开始知道了喜欢是一种什么味道。
这位女老师对我的帮助还是很大的,因为她没有对学习差的学生有偏见,而是满满的鼓励,她对每一个学生都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她的善良与班主任的恶毒完全就是一个对比,她在的那段时间,我对已经厌恶了的英语竟然也提起了兴趣,成绩也因而提高了不少。
记得有一次秋游,我们去了海上的一个小岛,从小城坐船到小岛大约需要两个小时的船程,船不大,几个班的学生就把船塞的满满当当的了。我当时就坐在女老师的旁边,海风吹起的时候,她的长发就拂在了我的脸上,充满着淡淡的香味,让人沉醉,她安静的看着前方,而我在侧面看着她的脸,一直不想移开,她发现了我的眼光,笑着拧了一把我的脸蛋,问我在想什么呢?我慌乱的说没有没有,其实此时我的心已经跳动的快扑出来了。
与女老师相处两个月后,她的实习期结束要离开了,上最后一趟课,当她说出这是最后一节课的时候,大家都呆住了,很多同学哭了,我也忍不住的落泪,心中有一种突然要失去一切的慌乱与无助,还有那种很多年以后我才明白的感觉,那是我人生第一次对异性产生的爱意。
女老师走后,我的英语成绩又开始滑落下去,我继续被班主任批评辱骂罚站,重复着让我厌恶之极的学习生活,但每每回想起与女老师相处的岁月,我的心中总会不自觉的涌上一股暖意。
光阴一去不复返,只留下一段美好又伤感的青春故事,多年以后回想起来,既熟悉又陌生,人的一生可记住的事不多,可记住的人也不多,能活在自己记忆里的,一般都是忘却不了的,有喜也有恶,这就是人生的故事。
一个和尚自杀的故事
文/笑园笑哥
我有个表舅生前在一个庙里做和尚,以前他住世时我常去寺里拜望他老人家。有次他谈他自杀的事 —— 挺有意思的,也領教了他幽默。
说是有次他用绳子上吊自杀,旁边看守他的娃娃们不加劝阻,眼睁睁看着他准备上吊的过程,边看着边你一言我一语地评头论足,有的说绳子太细最好合股三四道,有的说房梁枯朽架不住那身子骨,还有的说那是畏罪上吊自杀罪加一等 —— 那可是坐不了缸的了—— 那个缸我见过,是他老人家领我观赏的,后来圆寂他就是坐化于那口缸……这是后话。
当时听着听着娃娃们的评说,和尚他老人家笑了,他对那些看守他的娃娃们说:阿弥佗佛,我不干了。于是他扯下上吊用的绳子,去上床睡觉了…
我问他当时你改变了主意不想上吊自杀了?他回答我:想是想,但娃娃们不让我拿凳子,既使给我拿,那凳子也经不住我站上去做挂绳套颈的动作。 类似这等自杀的故事他有许多许多…
红瓦绿树存故事
文/令狐飞雪
青岛,无疑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据说康有为用“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来表达他对青岛的感觉,这也让人记住了青岛。
其实,这里的名人故居之多是一大特色。
每一次到了青岛,笔者就会不由自主地分片去瞻仰参观一些文化名人故居,总觉得伫立在这些地方,仿佛就有人在讲故事……因为这里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
不久前,在青岛停留期间,去参观了很有意思的“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它是一座典型的欧洲古堡式建筑,是德国威廉时代的典型建筑式样与青年风格派手法相结合的欧式建筑作品。它由德国建筑师拉查鲁维茨设计,1905年始建,1908年竣工使用。1934年之前,叫作“总督官邸”,系当时占领青岛的德国提督官邸,俗称“提督府”。1934年时任青岛市长的沈鸿烈,将其改称为迎宾馆。1996年,这里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5月1日起,不再作为迎宾馆使用,开始以博物馆形式接待海内外参观者。
鉴于它是在近代中国出现的一座最具代表性的德国建筑,其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极为突出,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评价“它是融合东西方多种文化理念于一体的建筑艺术巨制”。设计在当时就十分超前,在建造的过程中,整个建筑材料当年全部从德国运来。其内部布局典雅华贵,气派不凡。馆内收藏陈列着世界各国的稀世珍品,置身其中可享受到浓郁的欧洲宫廷和德国威廉时期的贵族气氛。馆内的博兰斯勒钢琴系象牙键盘,至今100多年了,依然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章。在管家工作间,壁柜上密密麻麻的各种门房和抽屉的钥匙,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体现出德国人一向严谨的作风。花房的玻璃穹顶,可以仰望星空,可以自由升降,还可以人工调节花房温度,在当时先进,在今天也不落后。
新中国成立以后,这里成为接待国家领导人和外国贵宾的重要场所,留下了许许多多各种名人的足迹。1957年夏天,毛泽东曾经在此下榻,并在此写下了一些重要文章,主持召开了一次有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人参加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不仅如此,越南的胡志明,柬埔寨的西哈努克,澳大利亚共产党(马列)主席希尔等等外国客人,都到此下榻。
穿越时光隧道,拂去历史尘埃,参观者会觉得这里的文化、艺术与历史厚重感极为强烈,因为这里曾经就是文化、艺术和历史的舞台。倘佯期间,自己也与文化、艺术和历史做了一次颇有收获的对话:牢记历史,着眼于未来!
儿童故事:小鸡与鸡蛋
文/夜谈天长
一只小鸡和一个鸡蛋在路边争论,鸡蛋说是先有它后有小鸡,小鸡说是先有它后有鸡蛋, 争论的是面红耳赤,不可开交。
这时从北边过来了一只猴子,鸡蛋就抢先跑在了猴子叔叔的面前,就问猴子叔叔,是先有小鸡还是先有鸡蛋,猴子叔叔猛一愣神,小鸡也跑了过来,接着也说、就是!是先有小鸡还是先有鸡蛋?
猴子叔叔思考了一会说:“这个我还真不清楚,没法回答你们,要不你们回家问问你们的妈妈。”就听小鸡说问过了,妈妈也不知道。
又停了一会,从南边过来了一只羊拉了一车白菜还有萝卜,羊伯伯累的是满头大汗,刚想着去坐下来休息一会,就看见小鸡还有鸡蛋一起跑了过来,就听小鸡说,羊伯伯你说是先有小鸡还是先有鸡蛋,羊伯伯就说你们问这个干啥?我们就是想知道到底是先有谁,鸡蛋说是先有它。羊伯伯想了一会说是先有小鸡。
羊伯伯接着又说,早在七千九百三十五点六九亿年前,有一只大公鸟,在沙滩上游玩的时候,看到了一只漂亮的企鹅,于是就开始和企鹅套近乎,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把企鹅给搞定了。
后来企鹅就怀孕了,产下了一个蛋,企鹅一看这蛋真小,要是让同伴看见了,这不得笑话它(企鹅下的蛋大),为了不让同伴知道,企鹅丢下蛋偷偷的跑了。
过了两天有一只乌龟爬到了沙滩上,看到沙滩上有一个蛋,就说这是哪个粗心的同伴把龟蛋给丢在了这里。
出于同情心乌龟就趴在了蛋上,决定用最快的时间把这只小乌龟给浮出来,用了七七四十三天小生命终于诞生了。
乌龟一看吓了一跳,这不是乌龟呀?乌龟就开始问它,你是谁呀?***妈叫什么?你爸爸叫什么?只见小生命摇头不回答,一个劲的在 几 几 几 的叫唤。
乌龟就说你饥也不行啊,我也不能喂你呀,你又不是俺里后代,你连名都没有我咋称呼你呀,要不这样吧,你不是一个劲的在几 几 几 ,要不你就叫 鸡 吧。
就听小生命说,中、我也该有个名了,后来才开始有鸡了。
菜园里的故事
文/上善若水
田野里有一块菜园,一年四季都种满了蔬菜。在阳光的沐浴下,每一棵菜苗都长得那么健壮;在雨露的滋润中,每一棵菜苗都长得那么结实。一阵温暖的微风拂过,他们一个个笑逐颜开。一群悠闲的蝴蝶飞入园内翩翩起舞,他们也跟着扭动身躯,摆弄出各种各样的姿态。他们生活在这里,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春天一到,小瓜苗使出浑身力气,第一个从土里钻出来向春姑娘报到。他伸了个懒腰,轻轻地说:“哇,整个菜园我醒得最早。”他左看看,右瞧瞧,发现只有自己一人,觉得实在无聊。于是,他伸伸腿,挠挠腰。旁边的萝卜种子被他惊醒了,极不情愿地从土里挺直了身子,不满地说:“哎,我睡得正香呢,你怎么把我吵醒了呀!真烦人!”
小瓜苗也不生气,平静地说:“春姑娘都来了,你怎么还在睡懒觉。”萝卜种子听了小瓜苗的话,看看四周,到处都留下了春姑娘的脚印,不好意思地说:“呀,你看我这态度,要不是你提醒我,恐怕真就错过了今年的春季,睡到明年也不知道醒。谢谢你呀,小瓜苗!”
萝卜种子说完这句话,才发现自己已经变得那么苗条。
一场梦,关于男孩和女孩的故事
文/淡雅茗淳
那年,那个桂花飘满散发着书香的整个大学园,一种让人心旷神怡的感觉。一切的一切是那么的美好让人向往。那年,扎着马尾辫提着行李的她,带着一份希望和向往走进了这个到处都飘满桂花香的大学。
很快,女孩就熟悉了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了,安静的女孩喜欢去图书馆看书,有时候女孩儿可以在 图书馆呆上一天都不觉得累,不觉得闷。女孩喜欢“一杯茶,一本书,一丝暖暖的阳光,一个人的下午,一个人看书的感觉。”只有那个时候,女孩什么都不会想,一切的一切,瞬间都变得是那么的和谐美好,幸福快乐!女孩全然沉浸在书的殿堂里。
女孩每天都会去图书馆,她感觉每当踏进图书馆大门的时候,身心是那么的放松,心情不是那么的愉悦, 犹如亲身亲历大自然的那种恬静安详。这样如此,当时,男孩是在图书馆里勤工俭学。女孩和男孩第一次认识是在女孩去图书馆想看的书不知道在哪里,就很有礼貌的问男孩:“你知道文学类的书在哪里吗?"在整理书的男孩很热情的给女孩指引,女孩很感激的谢过男孩就去看书了。
之后,每当女孩在图书馆看书的时候 总会碰见男孩,两人目光交接,相视一笑。久而久之,礼貌的问候增进了彼此的交流。女孩心里觉得这个男孩子做事很稳当,很踏实,为人很真诚,而且脸上总爱挂着笑容,是一个值得交的朋友。
有天,天气还好,女孩特意找了个晚上的时间,看男孩在书架整理书的时候,小声的问他是否有时间?想找他聊聊天?男孩当时有点胆怯的反问女孩是否方便?女孩笑着说,很方便的。图书馆关门的时候,女孩在图书馆外面等男孩,男孩还要整理书籍,要把那些书全部放回原位。男孩出来的时候 ,时间还早,秋天夜晚的蝉鸣还是不依不饶的叫着,似乎在为那些校园里的一对对手牵着手的情侣制造点浪漫的气氛。女孩问男孩怎么那么喜欢笑,男孩笑着不知道怎么 回答,他们都笑了。
后来,男孩毕业了,出去工作了,但是他们一直保持着联系,彼此关心着,相互鼓励着,他们成了最好的朋友。女孩喜欢男孩的真诚,踏实。男孩欣赏女孩的热情、大胆、执着。在她的心里,早已经把男孩放在心底最珍贵,永远无法超越的位置。她知道男孩是她人生唯一的可以称作蓝颜的人。
那天,女孩在小河边玩,远远的,马路边停了辆车,男孩下了车,看到女孩,奔跑着跑向女孩,紧紧的拥抱着女孩,那一刻的女孩是多么的幸福啊,男孩居然来自己的家看望自己,连她自己都没想到只是开玩笑的说说好想你,想我就来我玩嘛!我很喜欢招待客人的,我家的房子又大,包吃包住,包你满意!男孩真的就来了。拥抱的那种感觉,女孩是第一次,突然间,怦然心动,瞬间,幸福的笑容挂在女孩的脸上,装满女孩的心里。一阵闹钟声,打断了女孩的梦。醒来的女孩,第一反应就是跟男孩发短信,说梦见自己和他相拥在一起。女孩儿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梦,梦的潜意识里又说明了什么呢?女孩不敢想,但愿这只是场幸福的梦,永远不要有奢求,永远把男孩放在心里 最珍贵,永远无法超越的位置。她希望男孩也把自己当做他最最铁的朋友,有什么事会和自己说,无论是开心的,还是不开心的。把她当做最知心的朋友,女孩就很心满意足了。
一场梦,打乱了女孩的思想,女孩儿镇定了很久,心里一直安慰自己:只是一场梦而已,只是一场梦!
故事的男孩女孩都是幸福的,他们没有直接的相爱过,但是他们以友谊的名义彼此关心着、彼此鼓励着、彼此在乎过,这样就好!
其实,人都是自私的,遇到自己喜欢的东西,物抑或人,就想占为己有。但是,世人都没有想到,其实有些很微妙的东西,像爱情,你欣赏一个人,却不能得到它,当你捅破了,后来连朋友都做不成了。只有以朋友的名义去时时关心她、他,让她、他感觉得到就行了。
写下这篇文章,不知故事中得男孩和女孩还是最要好的朋友?
岁月如歌
文/郭增吉
父亲在乡下算是个文化人。解放前有几亩地,爷爷变卖家产,让父亲上了几年学。父亲很刻苦,又善于钻研,识了不少字,还会小学和初中的数学。父亲的算盘在村里首屈一指,曾在食堂当过会计,心细如丝,分毫无差。
父亲写一手好毛笔字。百十户人家的村子,兄弟分家写分单、房屋转让写房契、结婚写帖子、写信等等,父亲是有求必应。特别是过年时,全村的对联几乎都是父亲写的。那时候没有现成墨汁,需要用砚台磨墨,我几岁时就帮父亲磨墨了。写了对联,还要写福字,写春条。往往是别人家的都贴上了,我家的还没顾上写。父亲的正直与善良,很受村里人尊敬。父亲从小就手把手地教我写毛笔字。父亲去世后,我也和父亲一样,尽力为乡邻服务,让父亲的一份爱心延续下来。
父亲看过许多书,乡邻都喜欢听父亲讲故事。当时乡下的文娱生活非常贫乏,听故事就是最大的乐趣了。白天在生产队里上工,晚上端着碗来到大街饭市,坐在两旁的青石板上,听父亲讲故事。《岳飞传》、《杨家将》、《刘公案》等等,父亲绘声绘色地讲着,人们如醉如痴地听着。
夜深了,故事告一段落,大伙儿才恋恋不舍地回家去,等着第二天晚上再接着听。
村里有座砖瓦窑,出了砖瓦后,里面好长时间还有余温。寒冷的冬晚,人们就来到窑里,听父亲继续讲故事。没有灯,伴随着烟袋上一闪一闪的火头,大家鸦雀无声,只有父亲有板有眼的讲说,直到深夜。
正是父亲的喜欢读书,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兄弟。我刚懂事的时候,就天天缠着父亲讲故事,十来岁的时候,就读了许多课外书,并且终身与书有缘。
对我们兄弟几个,父亲要求很严格,却不苛刻。他从小就教我们读书识字,教我们做人的道理,教我们生存的本领,为我们长大后步入社会奠定了基础。
父亲患有严重的支气管炎。那时没有特效药,父亲也舍不得花钱买药,便用一角钱买来一本油印的土单验方小册子,从上面找治病的方法。他跑到野外,采来中草药,比如苦杏仁、瓜蒌等,炮制后服下,以减轻一点痛苦。这种病怕寒,整个冬天,父亲没有脱衣躺着睡过一个囫囵觉。打我记事时起,他总是披着一件破羊皮袄,背靠一大包用粗布床单裹起来的麦秸,整夜地坐着喘气,咳嗽。一到白天,父亲又硬撑着羸弱的身体参加生产队劳动,去挣取不多的工分。
父亲乐善好施,总是点点滴滴地去帮助别人。有户人家盖房子,窗户做了一半,板材不够了,父亲知道后,毫不犹豫地把一块好木板给他送去,还告诉他不用还。常有盲人来街头说唱,父亲总是抢着给他们送饭,还主动领到家里住宿,对他们问寒问暖,尽力关照。
父亲只活了56岁便去世了,那年我刚十五岁。因为家穷,父亲生前连一张相片都没舍得照,这一点至今让我们兄弟感到惭愧和遗憾。
没留下一张照片的父亲,却永远留在了我们深深的记忆里。
猫与老鼠的故事
文/巷子酱
猫动物,鼠亦动物。他们都同属于动物一类,但不同的是猫找老鼠吃,但在李小姐家却发生了猫不吃老鼠,老鼠上头的故事。
有一天猫正在聚精会神的看着书,一大群老鼠从他的眼前溜过,它斜着眼撇了撇,不再理会,就继续的开始读书了。其中的一只老鼠满身浊黑
只有脸有点白,对着猫大声的说道‘ 你这个大家伙是害怕我们是吧!’猫毫不理会。这时带头的老鼠,焦急的跑了过来,对那只脸有点白的老鼠说快走吧,于是两只老鼠就快速的离开了。
那只满身浊黑只有脸有点白的老鼠,却每天到猫的身边,猫没有像对待食物那样对待那只老鼠,而是教那只老鼠知识和道理。在猫的关照下,那只老鼠成了有才的老鼠。可是那只满身浊黑,只有脸有点白的老鼠,不知道感恩,到处说猫的坏话,猫知道后非常反感那只老鼠,但那只老鼠却每每找它。
猫再也没有对那只老鼠传授我知识,从此猫也不管其他人的死活了,而老鼠也找了一群与他一样满身浊黑只有脸有点白的老鼠,一块玩乐。
到此故事也就结束了!
吃土豆的故事
文/冰城夫子
吃土豆的故事
魏世君
凡是到我家做客的好朋友都知道,我做土豆不去皮,每次他们都要唠叨几句,嫌我懒还不会待客,我从来都不解释什么,只是还之以微笑。可是有谁知道土豆不去皮吃还有一段故事呢。
那是孩提时代,当时祖母健在,家里无论做什么菜都要征求祖母的意见。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母亲做菜时就把土豆皮统统剥去了。祖母看见了就唠叨上了:“吃土豆不用去皮,用水多洗几遍就行了,客人还感到实诚。”我对祖母的话还是似懂非懂的,不过母亲可明白祖母的意思,就辩道:“妈,这不是来了客人吗!”祖母也没再说什么。
客人走后,我就去问母亲:“为什么奶奶不让你把土豆皮去了呀?”
母亲说:“去皮浪费,咱们家粮食不够吃,一年得吃半年菜,土豆都成了咱们家的主粮了。”
我有些疑惑不解地问:“那我和妹妹不是天天都吃饭吗?哪有尽吃菜的时候呀?”
母亲的眼睛湿润了,她把我拉到一边告诉我:“孩子,你长大了,妈妈告诉你,以前没见吃饭时少了两个人吗?就是爸爸和妈妈呀!”母亲哽咽着不再继续说下去。
我觉得母亲的话里有故事,于是再吃饭的时候,我就把能看到灶间的一小块窗玻璃的盖布撩起来,偷偷地窥视父母吃饭的情景。那一次,我惊呆了,父母吃的都是菜,土豆成了他们碗里的主食。那时我差点大哭起来,但怕惊动妹妹,于是就偷偷地端着饭碗来到灶间。我把碗里的饭全都折到母亲的碗里,母亲搂着我哭着说:“儿子真懂事,将来一定有出息,好好学习,将来一定会过上好日子的。”
我听懂了母亲的话,但是眼泪却止不住流下来。因为我明白父母为了让我和妹妹健康地成长,为了能让祖母快快乐乐地安度晚年,他们宁肯吃糠咽菜,受苦受累也不让我们受一点委屈。
我上小学二年级的秋天,正是土豆成熟的季节,我和父母去自家的园田地里扒土豆。父亲在前面用钯子刨,我和母亲在后面捡。那年的土豆格外大,又非常光滑,路过的人都称赞土豆真好,母亲应和着继续扒土豆。后来我听祖母说,我们家的土豆丢了两垄,可是母亲却从来没有提起过。我打心眼里敬佩母亲,在那种艰苦的条件下,还能保持平和的心态。
那一年扒剩下的土豆时,我们格外细心,生怕落下一个可以充饥的土豆。于是我也从母亲那里学会了吃不去皮的土豆,也学会了该怎样面对困难,面对生活。吃不去皮的土豆,已然成了我们家的传统,只有我们才能品出那土豆之中的滋味……
车站故事
文/陆青石
一
在那个贫穷年代,车站就成了我们儿时拾荒的战场。
学校停课以后,我们几个孩子一年四季几乎就没离开过车站。扫地角粮,扒煤炭,捡火车头烧剩下来的煤渣,有时还顺手牵个"羊"什么的。几个满脸抹着黑灰,稚嫩淘气的小家伙,就这样天天挎着柳条粪箕,怀里掖着布袋,于货场,站台,铁道,火车皮上,干些翻铁轨,扒火车,戳粮袋的勾当。在站台上整日像幽灵般出没晃荡。夏天的时候,太阳晒的铁路路基石子特别烫,小脚丫光着踩在上面,脚底板儿有厚茧还能经的起烫,可一不小心把石子踩翻,落在脚面上,那会烫的火辣辣地痛。此时就赶紧跑到水塘边去,把脚伸进水里降温,有时把脚直接杵到淤泥里,要不然会起泡痛的受不了。
车站从来都是拿我们没有办法。一群未成年孩子,也没做过什么特别胡作非为的事,不值得大惊小怪。更何况我们都是贫下中农家的孩子,根正苗红。只是个个家里都穷的叮噹响。
在空旷的田野上,南北方向并排躺着三股铁轨。铁道旁月台上,一排青砖红瓦房子就是小站的候车室和火车调度室。平日里每天四趟南北对开的客车,天不亮一趟,午夜时分一趟,然后就分上下午各一次停靠小站。这就是一个叫做小街的车站。在淮南铁路线图上,你可以轻易地就找到车站的位置。在那些年代,那是一个任由我们少年时代纵横驰骋的疆场。
平日里,每次列车到站时,我们几个孩子常常爬在花格子木柵上,欣赏着从列车上下来的男男女女。这是一天中小站最热闹的时候。
月台上,熙熙攘攘人群里,红衣绿帽,洋伞披风。急匆匆的脚步落在水泥铺面的台阶上,啪啪嗒嗒作响。这些只有在电影里才能看到的景像,经常在列车到站时,在下车的旅客人群中随处瞧见,我们这些幼小的孩童好不羡慕!外面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我们不知道,只晓得一定比我们这里好。就像下车来的男男女女一样,肯定都是穿戴的花红柳绿,到处都是电灯,喝得水一定都是甜的。有时候列车开走了,月台又归于平静时,我们会像破烂王捡破烂一样,顺着列车经过的轨道捡些从车窗户扔下的拉圾。这时最高兴的是能捡到装面包的包装纸,那是一种薄牛皮纸做的袋,上面印着红色的列车标志。翻过纸袋,上面还残留有盛面包时渍在上面的油迹,把它放在鼻子下一闻,一股强烈的烤面香喷鼻而入,还散发着一丝淡淡的甜味,馋的我们垂涎欲滴。有时背着人,翻过袋里,用舌头狠狠地在纸上舔上两口,算是解了馋了。
车站月台、货场和房顶冒着炊烟的瓦屋,在其它时间都显得特别冷清。伸着懒腰的铁轨,也静静地卧在那里,像是在百无聊赖无精打采地数着身下的石子。只有在列车通过时,人们才能感受到小站的生机。轰隆隆的火车穿越声震耳欲聋,脚下的大地都在有节奏地颤动。有时我们这些小疯子,根本不顾站长的吆喝,捂着双耳,和他站在一块接车。整个身体离飞驰的列车也就一米多远,我们都会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站长和列车交换信息的过程。
我们最喜欢看到的就是火车在通过车站时,车头侧面装有的铁钩,瞬间把挂在月台边铁柱上装有消息的铁圈套走,而在套走铁圈的同时,也把列车上装有消息的铁圈留在了铁柱上。这是因为那时缺乏通信设备,列车与铁道指挥中心唯一的联络方式。有时冒险也看不到这精彩的一幕,遇到没有消息传达或者是直快列车,火车就直接从二道通过(二道是直道,列车通过时不用搬道岔),根本就靠不近月台。那种震撼声,刺激感和火车头铁勾拽走消息圈瞬间产生的撞击带来的兴奋感,都少了许多。这时候我们就会乘站长不注意,捡起一些石子掷向快速通过的铁皮车。石子和车厢的撞击声特别大,站长会迅速找出投掷石子的方位,一旦确定是我们,就会像追赶兔子一样,手里拿着双色旗,在后面撵我们。我们可真的就像兔子,一溜烟就跑的无影无踪。当然,站长不会像撵兔子那样将手里的棒槌甩出去砸兔子。
逢双号日子的时候,我们知道这是车站装卸的日子。一般都是以卸煤为主。凌晨时分,由零担车负责把装有煤或农业物资车皮甩下来,挂走卸完货的空车皮。那些停留在站上多日的车皮早都被我们搜刮干净,卸完煤的车箱里甚至连煤的粉尘都被我们扫尽了,车厢壁上连点浮尘都没有。卸完物资的车皮更是干净,特别是卸完种子的车皮,散落的零星种子和细灰一起早被我们打扫的干干净净,回家用风一吹,还能落下不少下脚粮喂鸡什么的,有时还能用作口粮饱食一阵子。
二
又是一个夏天,天气特别热。那天,我们一帮孩子坐在树荫下乘凉,整个车站见不到一节空车皮,我们知道顶晚的时候,会有一辆从南到北卸完煤的专列经过这里。这是往南方运煤的车,每次返回都要在小站待避。为了避让一列从北京开过来的快客通过。待避时间大概有十三、四分钟。一般在一天无任何成果的情况下,我们都会冒险爬上待避的车皮,扫空车皮里因机械化装卸残留下来碎煤。这要冒很大风险。风险一,待避时间短。十三、四分钟看起来很长,但对我们这些扫煤灰的孩子来说,那时间还是太短了,身高不够,力量跟不上。但为了回家对父母能有个交代,还是愿意铤而走险试试。首先等列车停稳了,迅速爬上火车皮,不顾一切地从车厢顶部跳进足有二米多高的车箱里,经常被摔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然后找到留有残煤的角落,开始用小手一捧一捧地把煤灰装进布袋,捧完了就用随身带着的扫帚头(扫帚用到最后只剩下一小节柄和少许帚)清扫,只要装满半袋,就开始撤了,要不然,时间来不及。风险二,车厢壁高不宜逃离。二米多高的车厢壁,在我们眼里就是一座山,而且是一座没有任何地方可以让你攀爬的山,同时你还要承重布袋里的煤灰,逃离机会非常渺茫。有一回,我就是这样,因个子矮太瘦弱,没能爬出车厢,被起动的列车一路拉去了煤城。
那天,就在我们准备仍按原计划来实施自我救赎的时候,平时根本就不很用的三道,这时悄无声息地驶进一列待避列车停下。这是一列闷罐车,所有的车厢都是有顶有门的,专列中间的一节,车身还油漆了两道红色的条纹,甚是好看。对于我们这些混迹在车站上的幽灵,什么样的车没见过?嗨,怪了,我们还真没见过这种车。好奇心驱使我们快速迂回到漆着红道道的车厢前,想探个究竟。就在我们到达车门前时,"哗"的一声,车厢门被推开。从里面下到货场上四个男人,他们青一色都穿着蓝色工作服,整齐划一。当时我特别疑惑,我们在自然天地里都热的汗流浃背,还有个风吹着都热的不行,你们还穿着这么整齐,蹲在闷罐车里,呵呵,真的不怕热噢!仔细看他们,真是一点热的痕迹也没有。若干年后才知道,原来车内有空调。那年月,我们这些为能活着而苟且偷生的小幽灵,哪里知道什么叫空调。
记得那时看过一本单行本小说,书名好像叫《镰刀弯弯》,讲的是一个城里孩子暑假去农村串亲戚时,在乡下所经历过的一系列体验故事。看完这本书,我特别羡慕城里的孩子,知道了城里有电扇,有电灯,还有冰棍吃。那是我第一次从书里了解到城市里人们的生活,不像我们这里,整个小街上,就一家卖凉粉的,每天在客车到站前,卖凉粉的就来到候车室门口摆摊,寄希望下车的客人能消费他一碗二碗凉粉,当天做的粉,当天一定要卖掉,要不然第二天就会坏掉。有一次,我在月台上捡到5分钱,没敢让旁人看到,自己一个人悄然来到凉粉摊前,要了一碗凉粉。卖凉粉的是个半大老头,只见他,把我递给他的钱使劲看看,又瞅瞅我,满脑海里都是疑问,眼眸子里尽是十万个为什么,但他还是非常职业地用带有孔的铁勺,顺着粉块把凉粉丝成条状,然后用手抓进一只小碗里,倒点点酱油,浇点蒜泥,撒点香菜,随手就拎起放在麻油瓶里的半截筷子,筷子的另一头,也就是放在麻油里的部分,绑着一个铜钱,随着老头拎起,铜钱上沾满麻油,老头小心翼翼地让铜钱在碗口转了一圈,滴下两点,随即便放进麻油瓶里。当我接过装有凉粉的碗时,一股扑鼻的香味袭来,我忙不迭地吃下肚去,那情景有点像猪八戒吃人生果,还没食出味来,东西早已经下了肚了!怕被熟人看见,忙丢下碗筷慌忙离去。用手抹下嘴,手有余香,不舍洗去;口有余香,舍不得擦去。晚上回家母亲三番五次催着吃饭,我就是不动窝,生怕吃饭时,山芋干味盖住了麻油香,这可是一年到头都不会有的奢侈。
四个男人走到我们盘踞的粮食堆旁,每人点燃只香烟,非常贪婪地呑吐着烟雾,快意在他们脸上泛光,嗓门也显得特别洪亮。领头的来到我们近前,大声询问我们这是什么地方?就在我们准备回答他时,突然"嘭"地一声,敞开门的闷罐车里升腾起一股浓烟,随即一团火焰炸开来,惊得他们嘴角香烟掉落一地,立马发疯似的冲向车厢门。又一股浓烟泛起,火舌喷出车厢门外,四个人同时摔倒地上,我们几个孩子从没见过这种火药爆炸似地阵势,吓得屁滚尿流,赶紧爬在粮食堆上,拉起帆布遮掩脸,像是火就要喷到脸上一样。四个男人急坏了,他们见不能靠近车门,从地上爬起来就把我们的粪箕抢了去,用双手扒起月台上堆放的黄沙,拎起就往车厢里撒,每撒一粪箕黄沙,车厢里就冒起一股浓烟,随后又是烈焰熊熊燃烧。他们发疯了,装沙的频率越来越快,我看到我的粪箕已经完蛋了,荆条都断裂散架了,心想,回家免不了要挨父亲的一顿臭骂了。
这边的突发情况,惊动了站长和站里所有工作人员,大家从四面跑了过来,一起拥到失火的车厢旁。我们见势不妙,也赶紧退到离事发地点远点的田埂草丛里。
这时,只见站长指挥调度员快速把车厢连接处挂钩分开。调度员可真勇敢,他是冒着被烈焰烧伤的危险摘开挂钩。火车头适时拉开前面的多节冷冻车厢(后来才知道这是一列高级进口冷冻列车),站长又指挥大家把燃烧起的车厢往前推出几十米,让它和后面的车厢彻底脱节,最大程度地减少列车的损失。
领头的见两边车厢被推走,突然像发疯了似的冲向着火车厢,要不是有人拉着,他会不顾一切地跃进燃着大火的车厢去,他要与列车共存亡。此时为救火,他已经被喷射出来的火焰烧的遍体鳞伤。他在冲向火海时,拼命摆脱众人的拉扯,拖着哭腔,高声大喊:让我进去,让我进去救火。谁也不会松手让他进去救火,进去就是死亡,大家心里都非常清楚。
救援的队伍越来越大,火势也是越来越大。大火从车窗门内往外喷着毒舌,滾滾浓烟整个黑了小街半边天,等待中的救火列车也不见踪影。众人用铁锹,粪箕等所有能盛沙土的工具,用泥沙想压住火焰,可事与愿违,火势是越烧越大,最后竟然把车厢内的设备烧成了铁水,一股股从任何能奔腾出来的地方,直往外喷射出来。油箱不时发生爆炸,常有爆炸碎片飞出,吓得站长赶忙把我们这些围观者都驱撵出危险区。
大约过了一小时后,救援列车才赶到。这是一列由火车头牵引的救火车厢,车厢顶部高压水枪喷射出的水柱,瞬间便熄灭了车厢里的大火,浓烈剌鼻的混合气体呛的人呼吸都有些困难。大火扑灭后,人们迅速清理出月台,待到例行客车到站时,除了现场救火剩下的杂物,一切又归于平静。
三
就在我们混迹车站如鱼得水的日子里,突然发现世道似乎发生了变化。在南来北往的列车上经常能看到贴有纸质大幅标语或用白色油漆书写的大字,不是炮打什么,就是揪出什么。虽然我只上过四年的小学,但看到那些剑拔弩张的苍劲大字,我不但认识,而且能嗅到浓浓的火药味。这以后,南铁道口经常会走来一队队穿着黄军装的青年男女,领头的大都高举着一杆红旗,唱着我从没听过的歌曲,大步流星地沿着铁路往北走。有时候队伍里掉队的男女,也把队列走的乱七八糟,就这样也不忘了沿途散发传单。那红红绿绿的传单我们从没见过,都抢着从红卫兵手中要传单,回家保存起来,有需要的时候用来打草稿,完了还能擦屁股,可比田里草根树叶土圪垯擦的舒服。
后来才知道,他们这是去串联,然后上北京接受毛主席的检阅。啊!想象那是多么幸福的事儿,羡慕死我们了。可我们只有看的份,年龄不够不许去。只有比我们大两三岁,上初中的才许去。不过我们也有乐事儿,小街上几乎每天都有节目看,不是这个派来演出,就是那个派来宣传,一时间弄得我们眼睛都不够用了,更别说时间了。那段日子,我从早晨出门就开始了一天的疯狂。先到车站把该完成的任务完成了,要不然父亲不给晚饭吃,还不许看电影。然后跟小伙伴们一起满街转悠,随着游行队伍哗啦啦往前跑。当时宣传队演出非常简单,随便搬出两张八仙桌一摆,跳上几个穿黄军装男女,手风琴一响就唱了起来!唱的都是革命歌曲。舞台后面衬托的背景,一般就是舞动着的几面鲜艳的红旗。
那时候对我们来说,最最让人兴奋激动的还是随着游行队伍去车站接毛主席接见红卫兵的纪录影片。时间大概都是下午到站的那辆列车。客车到站前,整个站台上人头攒动,锣鼓喧天。数面鲜艳的红旗顺着车站出站口秩序井然摆放在路两边。观望的群众列队在红旗后面,紧盯着出站口,等待着影片出现的那一刻。我们是不许进入月台的,此时一般都挤在出站口的门边,一是视觉好,看的清楚。二是能很好的享受仪式带来的心灵冲击。
站台上响起了鞭炮声,我们知道这是列车到站了,己经接到了影片拷贝,要不然这鞭炮声锣鼓声不会同时响起。没过一会,双手虔诚地捧着影片拷贝盒子的区委书记出现在了出站口,裹着红绸缎子的单本拷贝盒子,静静地托举在胸口前,等待仪式开始。
我们小街组织安排这些活动的领导还真是有才。他能把简单的仪式整的轰轰烈烈,还真的能把人的激情给激发出来!
静默片刻,没有任何声音。人们都屏住呼吸,喧天的锣鼓和鞭炮声也消失了。突然,期待中的仪式开始了!只听见月台上,大街上和所有机关联网的大喇叭里都响起了恢宏的《东方红》交响乐曲,声音震耳欲聋,场景令人热血沸腾。乐曲声中,几乎没有任何前兆,我们己经激动的热泪盈眶。伴随着乐曲区委书记缓步迈出车站,一直托举着影片拷贝沿街游行一周,然后走进区委大院。
我们会随着电影拷贝直到送去区委大院才算完事。那样就如同钱进了银行保险柜,我们就会放下心来,保证晚上有电影看了。其实呀,我们更希望看到的,应该是纪录片之后放映的故事片,还要是战斗故事片。
晚饭后,我们一群孩子早早就跑到离车站不远的露天广场银幕下等着。检一块石头垫在地上,小屁股就坐在上面,静静地等着电影开始。放映机旁的桌腿上绑着根竹竿,竹竿上挑着只白炽光灯泡。因为是发电机发的电,在电影开映前,放映员不会去调节发电机的稳定性。所以,吊在竹竿上的灯泡发出的光芒随着发电机的转速,时明时暗,照在白色银幕上,昏暗中透着一抹神秘。在我们心目中,似乎那银幕背后是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永远也看不够的外部世界。
终于又听到了熟悉的锣鼓声。寻声望去,仍然是区委书记手捧着影片拷贝,在喧嚣的锣鼓声中交给了电影放映员。只见他非常熟练地把拷贝装上放映机。这时广场上己经聚集了众多观看的群众,一时间人声鼎沸!我们知道马上就要放电影了,大家都屏气凝神地等待着。这时,只见区委书记从怀里掏出一张写满文字的纸来。我马上明白,这是在开映前,区委书记要讲话。果不其然,喇叭里很快传来区委书记的声音。这是我们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语句,口号连篇,千言一律。就在我们不闻其声,只做静待当口。突然觉得人群一阵骚动,随即发生了大规模的口号声。开始还以为是区委书记领着喊两句口号,但我很快就意识到情况不妙,因为喊口号者直呼区委书记的名字,并称他是现行反革命。一些人齐刷刷围住了他,高呼着要打倒他,要消灭他,要叫他灭亡的口号。很快,下午还跟在他身后,护着他迎接毛主席接见红卫兵影片拷贝的民兵,此时己经把区委书记反剪着双手,用手掐着脖子,面向地的连拖带推押向了区委大院。
瞬间爆发的意外事件,弄得我们心有余悸。大家都不敢再老实地坐在那里等待了,齐聚集在银幕下,眼巴巴的望着放映机那块,唯恐因意外事故取消了电影放映。好在是政治大事,虽说耽误了些时间,后来还要放映了。第二天听说是区委书记因为光线太暗,把一句"兴无灭资"说成了"兴资灭无",酿成大祸,终生遗憾。
17岁那年我离开了小街小站,当兵去了!临走的那天,小站月台上又是锣鼓喧天的。熙攘的人群中,除了我们这些胸戴红花的入伍者,大都是来相送的亲人们。我在绿皮车厢窗口看见了来发车站长,站长也认出了我,他把手中红绿旗举起向我摇了摇,算是打了招呼,可我在招手回应的同时感到喉头里发酸,眼睛里有些许泪水在转动。
列车在站长绿色信号旗摇摆中启动,车轮顺着铁轨把我们拉去了遥远的地方!
小镇故事
文/孙宇颖
寒露过后,小镇变得一片萧瑟。国庆后的几次降温,更让人感觉到秋风凛冽的寒意胜过往年的初冬。我坐在磅房的窗前,凝视窗外土豆堆上覆盖的篷布在劲风的掀动下此起彼伏,那蓝白相间的条纹如浪翻滚。篷布的,树叶的,铁皮房顶的哗啦哗啦与欻砉之声仿佛在述说着什么。太阳躲进灰漫漫的云雾里,努力发着清冷的光。
挖土豆的季节到了尾声,卖土豆的车自然比往日少了许多,一位大货车司机进来抱住呲呲冒气的电水壶取暖。我说:“你咋不抱住炉桶呢?水壶的蒸汽会烫了你的。”他说:“怕炉桶烫坏手套外的胶了,这天咋来来这么冷。”突突突突一辆四轮车开过来,王三毛将拉渣车停下,他的白色毛线帽换成了戴耳朵的蓝面儿剪绒帽子,随着他的走动帽耳在两侧晃悠着,推门进屋,吸溜一下鼻子说:“买一袋粉面”。村民们白天割葵花挖土豆卖土豆,利用夜晚的时间,或白天的空余时间来厂里拉土豆渣,土豆渣免费来拉,拉回去的渣晒干喂牲口或者当煤烧火都是很好的。我和荷花姐说:“勤劳的人,日子终究不会太难过。抱着胳膊晒太阳的村民除了有好儿好女,大约便是扶贫对象吧?”
食堂是小厂工人玩笑逗乐的地方,一顿饭的工夫说说笑笑,气氛好了,人们的心情自然愉悦,吃饱了饭一抹嘴,便放下碗筷各自回到自己岗位工作,从不耽搁。老李是个既能干又幽默开心的老头,厂里的男女老少大都爱和他开玩笑。大师傅说:“老李,回家给媳妇买啥好吃的呀?”老李说:“买啥了,把钱给媳妇往炕上一甩,亲爱的,拿着!想吃啥买啥。”大伙噗嗤噗嗤笑着,他也笑。我说:“老李你真够浪漫的,还亲爱的。”老李说:“噢,要不然媳妇比我小八岁又年轻又漂亮能找我?男人嘛,就得有情调才好了,你说是不?”我说:“是是,咋不是呢。”老李哈哈大笑。丽英说:“把你媳妇的相片让额们看看哇么?”老李打开手机拿过来给丽英看,一张嘴哈喇子长长的流到丽英腿上。这个镜头笑坏了大家。我端起饭盒凑到老李身边坐下。我说:“老李,我对你的浪漫爱情故事感兴趣,你给说说呗。比如你们是怎么找的对象?”老李用筷子指指我笑呵呵地说:“你呀,还问。我不说给你。”我说:“你说完,我告诉你我的。”他说:“你先说。”我说:“我是看电影找的,你呢?”老李说:“看电影挨着站,用脚轻轻踢踢,要是不挨骂就再近一点,碰碰手背,要是还没反应就抓住了,嘿嘿。”我笑说:“老李,你上我当了吧,看我把你套出来了不是。”
每晚,装卸工是最后一波来算钱的人。七八个汉子派一两个人进来签字领钱,其他的人趴在窗户外一排排,十几只眼睛贴着玻璃圆溜溜盯着我。我说:“外面冷就进屋吧”。他们说:“不进圪,进圪你们不叫抽烟。”每当看到夜幕下,就着窗户的微光和朦胧的月色围成一圈儿用黑黑的手指舔着口水数钱分钱的他们,我总能看到绽放在他们黑龙王一样的脸上的那份开心与幸福。送走他们,也就到了我该下工的时辰。在回宿舍的路上,听着厂房里隆隆的机器运转声,灯光伴着希望,奏着和谐的乐章,我的心里也是由衷的舒畅。
小镇,小厂,来自各地的我们,以及小镇上的人们,都在为生活忙碌奔波,都在日复一日中描绘着朴素的故事。
红宝石戒指的故事
文/末日
红宝石戒指的故事
这是一个凄美的故事,故事的人物有男女主人公还有一位老神仙,`
事情发生在很久以前,男孩和女孩都深爱着对方,他们的身世背景一般,但是他们生活的非常愉快,一起开日出,一起看日落,一起逛街,一起下厨房,有一天晚上他们一起上了山说要看日出,到了山顶后男孩看时间还早,就对女孩说`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女孩高兴的说,好呀好呀,我最喜欢你讲的故事了。男孩说,从前有一对夫妻很贫穷,有一天他的丈夫上山去采药从山上摔了下来,双腿断了,妻子很伤心,很心疼,她白天服侍丈夫,晚上就到山顶去找山神求助,可是她连去了6天山神都没有出现,就在第七天晚上,山神出现了,并答应了妻子的请求送给了她一枚红宝石戒指,叫她给丈夫的食指上,他就会好起来。后来丈夫好了,可是妻子却不见了,后来别人告诉他说让山神给带走了,丈夫伤心急了,把手上的戒指丢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那男人的腿突然就不能用了,山神又把他的妻子给送了回来,这样他们又过上了平淡的生活。好了 故事讲完了,有没有什么感慨啊。女孩说那男的太傻了,他根本就不明白我们女孩的心。男孩说我知道那是因为他的妻子想看到他开心这样她也就开心,要是看到自己心爱的人伤心,那自己会比那个伤心的人还要伤心十倍百倍。女孩说,恩还是你了解我,哎`要是到时候我离开你了,你要好好的活着知道么?因为我不想看到你伤心。这样一个简单的话,男孩永远都会遵守的,就这这时天上下起了雪花,他们感觉很奇怪,这6月哪里来的雪花呢,女孩开心急了,用手接了一片雪花,可是刚落到手上就化掉了,女孩叹了一口起说,为什么美丽的总是在那一瞬间呢,上天真是不公平,男孩说美丽的不是永远,美丽的是一瞬间的美好,他拥有过了,才能懂得放手,要懂得放手才能配拿起,女孩说哟```好深奥哦。这样他们开开心心的过去了这一天。
可是就在有一天,那女孩的父母出差出了车祸,去世了,女孩伤心到了极点,在父母的灵堂上昏了过去,男孩不知所错,抱着女孩往医院跑,到医院后,男孩已经是上气不接下气,倒在了急诊室的门口,说来也奇怪,没有一位医生看到他倒下了,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情,那男孩心中有一用意识告诉自己,不能倒下自己心爱的女孩现在最需要的人就是我,他醒了,躺在病床上,从远处走来一位医生问他:女孩的病``,你要接受现实,他说到这就顿住了。男孩此时在想,她怎么了,她是不是不在了,她要是不在了,我也不想留在这个世上了,问医生她怎么了?医生接着告男孩,女孩得的病是骨癌晚期,本来我们是想找女孩的父母移植骨髓的,可是女孩的父母都已经过世了,所以`你要勇敢的面对现实,让女孩过完剩下的几天。男孩问什么?还有几天?医生说要是不出什么意外的话,女孩还有5天的生命,你要陪女孩走完这5天让她开开心心的离去。男孩走到女孩的病房门前,强做着微笑的脸走进了女孩的病房,对女孩说,好了`医生说你可以出院了,我们回家吧。男孩带着女孩回到了家里白天细心的照顾女孩,晚上就到山顶去求上天能赐给他一个红宝石戒指,3天过去了,男孩心中乱的要命,男孩问女孩你这一生中最想看到什么,女孩说,我想看到漫天的飘雪,男孩记住了女孩的心愿,第4天晚上他就到山顶跪求上天,突然一道白光闪过,男孩眼睛睁不开,白光过去后男孩睁开了眼睛,眼前却出现了一位白发胡须的老者,那老者慢慢走到男孩的面前扶起了男孩并对男孩说,你真的愿意用你的一生给女孩幸福么?男孩当时蒙住了,老者并没有开口可是老者的声音犹如在耳,男孩用力的点点头,老者从袖口袋里拿出了一个黑色宝石的戒指,男孩问真的有红宝石戒指,老者笑着回答,不错,但是不是红宝石,而是黑宝石。男孩问,为什么是黑宝石呢,老者说,这的确是红宝石戒指,但是在很久以前就被一位从来不相信真爱的神仙给施了法术,只要有真爱的人才能把黑宝石戒指里面的能量打开。男孩说,要我怎么做您说吧。老者说,孩子`别急,女孩不是还有一个愿望没有实现么?明天你带她来这里,我帮你们实现愿望,男孩开心的离开了,回到家里对女孩说,明天晚上我会给你一个惊喜,女孩说,你又拿话来哄我,我问过医生了,我的生命已经剩下最后一天了,明天晚上我就有可能永远的离开你了,她说到这里止不住的眼泪掉了下来,男孩抱住女孩也哭了起来。男孩心想,我不会让你离开的,放心吧。
到了第五天晚上,男孩背着女孩来到了山顶,他们坐在草地上。男孩告诉女孩把眼睛闭上,女孩把眼睛闭上以后,男孩用心声对老者说,我们来了,请求你帮我完成这最后的愿望吧。天突然下起了雪花,女孩睁开眼以后惊呆了,她开心的就像一个小孩一样,她吻了一下男孩,男孩流下了一滴眼泪,女孩帮他擦掉了那滴眼泪,女孩还以为是幸福的眼泪,谁也不知道,这是男孩流的最后的一滴眼泪这是祝福的眼泪,女孩躺在了男孩的怀里睡着了,老者出现在了男孩的面前,给男孩一颗针和黑宝石戒指,叫男孩用真刺他的食指,然后滴出一滴血来在黑宝石上面,男孩照做了,当他刺到手指的时候,他没有觉得到疼,老者看着男孩的表情,怎么没有疼的表情,惊了一下就恍然大悟了,这就是真爱的力量吧,男孩做完这一切的时候,老者对男孩说你的真爱已经召唤了宝石戒指的力量可是还是不能开启它的全部力量,这还需要一颗真心,男孩犹豫都没有犹豫就答应了老者,老者笑着用手一挥男孩消失在这个世界上,永远的消失了,是永远,当女孩醒来的时候什么都变了,草地上就她一个人,当她知道自己没有死的时候,她发现她的食指上面带着一个红宝石戒指,宝石红的就像是血一样,女孩伤心的对天大喊,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美好总是在一瞬间,这时远处传来男孩的声音``美丽的不是永远,美丽的是一瞬间的美好,他拥有过了,才能懂得放手,要懂得放手才能配拿起``女孩这时才明白男孩当时说的话,女孩伤心的回到家里,给男孩处里了后事,在家里不吃饭不说话整整7天,女孩终于走出了她那扇门,走出去以后就再也没有人看到过她。
后来听说有人去过男孩的墓地,看到了一个水杯,里面装满了清澈的水,旁边还有一枚黑色宝石的戒指,这个故事讲完了大家应该知道故事的结尾是怎么回事了吧, 要是有不知道的就联系我QQ 我把最后的结尾告诉你```
注:本人拥有故事最终解释权;版权。未经本人允许,不准私自转载或盗用本故事,违者经受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