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的散文(精选24篇)

大师妙笔论品茶 文/高中梅 待到春风二三月,石炉敲火试新茶。春茶色泽翠绿,叶质柔软,滋味鲜爽,香气馥郁,而且富含较高的营养成分,所以深受众人青睐。大师妙笔论品茶,则能品出一种心境,一种文化的味道。 鲁迅先生爱喝茶,有次买了二两好茶叶,开首泡了...

喝茶的散文(精选24篇)

大师妙笔论品茶

文/高中梅

“待到春风二三月,石炉敲火试新茶。”春茶色泽翠绿,叶质柔软,滋味鲜爽,香气馥郁,而且富含较高的营养成分,所以深受众人青睐。大师妙笔论品茶,则能品出一种心境,一种文化的味道。

鲁迅先生爱喝茶,有次买了二两好茶叶,开首泡了一壶,怕它冷得快,用棉袄包起来,不料郑重其事来喝的时候,味道竟和他一向喝着的粗茶差不多,颜色也很重浊。鲁迅在《喝茶》中写道:“我知道这是自己错误了,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鲁迅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但鲁迅最后还是回归他的本色,说:“我们试将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较,就明白究竟是谁活得下去。”

林语堂先生是个茶中高手,熟知茶性,深知茶道。他常说“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他喝茶有“三泡”之说,“第一泡譬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幼女,第二泡为年龄恰当的十六岁女郎,而第三泡则是少妇了。”他在《谈茶与友谊》中写到,茶有一种本性,能带我们到人生的沉思境界里去。在婴孩啼哭的时候喝茶,或与高谈阔论的男女喝茶,是和在雨天或阴天摘采茶叶一样的糟糕。林先生还说,茶叶在晴天的清晨采摘,那时的山上晨气清稀,露香犹在,所以茶的享受还是与露的芬芳发生联系的。此刻,茶成了纯洁的象征。

老舍先生一生的嗜好就是喝茶。他生前有个习惯,就是边饮茶边写作,一日三换茶,泡得浓浓的。据老舍夫人胡絜青回忆,老舍无论是在重庆北碚或北京,他写作时饮茶的习惯一直没有改变过。创作与饮茶成为老舍先生密不可分的一种生活方式。他在《多鼠斋杂谈》中写道:“我是地道中国人,咖啡、可可、啤酒、皆非所喜,而独喜茶。”“有一杯好茶,我便能万物静观皆自得。”老舍以清茶为伴,文思泉涌,难怪能创作出《茶馆》那样不朽的名篇。直到今天,北京的“老舍茶馆”,中外闻名。文人墨客到了北京,不去老舍茶馆坐坐、喝上一碗茶,简直就跟没来过北京似的。

杨绛先生曾居英国多年,虽然她不推崇牛奶加红茶,但在《我们仨》中她又承认,一早起来一壶牛奶红茶,已经成为习惯了。她在《喝茶》中说,曾听人讲,西洋人喝茶,把茶叶加水煮沸,滤去茶汁,单吃茶叶,吃了咂舌道:“好是好,可惜苦些。”洋人的喝法,浓茶搀上牛奶和糖,香洌不减,而解除了茶的苦涩,成为液体的食料,不但解渴,还能疗饥。不知古人茶中加上姜盐,究竟什么风味。杨先生说,照《红楼梦》中妙玉的论喝茶,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那末喝茶不为解渴,只在辨味,细味那苦涩中一点回甘。也许这点苦涩,正是茶中诗味。

在这些大师笔下,一杯清茶品尽了人生沉浮。而他们的嬉笑怒骂,也尽在一杯清茶之中。他们这种气味相投的缘分,也为品茶增添了不少的乐趣。

茶悟

文/周铁钧

那年到桂林旅游,在通往漓江景区的公路旁,有一少妇推销茶叶,她将一口袋茶叶“哗啦”倒在毯子上,捏起一撮泡了一壶,让人品尝,我呷一口,果然清香,抓几粒嚼嚼,茶味浓郁,便买下两斤。归来后头件事,就是把邻居老马请来品茶,老马开了十几年茶馆,精通茶道,他喝过说是上好的新茶。

从那时起,我对茶的兴趣渐浓,每次沏茶,都盯着杯子凝视一会儿:茶叶刚刚浸水略展,状似豆蔻,几杯后则舒身挺拔如年富力强,最后老迈软绵。一撮茶叶,一日便演绎一生。

最惬意的是早饭过后,沏一壶清茶,把电视音量调到似有若无,品一口香茗,淡忘了寂寞烦忧,心境清逸悠远。有时斟一盏香茗,端一卷古籍,让目光穿越千年,感受先哲思想之灵动,让意境浮游于天地之间,确是一种绝美的人生享受。

最近,老马把茶馆装潢一新,地板、墙面一律褐色,厅中央坐着一口玻璃鱼缸是淡绿色,进屋便落进“茶”的意境。喝茶的多是每日必到的常客,他们或一壶一盏,独坐清净。或三五位围坐,城市新闻往事,百姓家长里短,都泡在一壶茶中。

一日,有位茶客带来一小包茶叶,称是福建老友送的,请老马品评。老马捏起数十粒,放入玻璃杯,将沸水汩汩倒入,只见杯中轻雾袅袅、叶片沉浮水中,舒如飞天,蜷若隐士,弯似新月,水色由草黄悠转褐色,叶儿们终于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尘埃落定、恬静自若。他趁茶雾氤氲呷了一口,缓缓放下杯,微微合目,品尝味道,然后睁开双眼点头:“不错,是古树乌龙茶。”

茶友们闻听,纷纷斟起一杯,品过几口,都点头称誉。茶座中有位年轻人却满脸不屑:“只是普通的台地红茶,哪是什么古树乌龙!”循声望去,有人知道这位语出惊人的青年,曾在职业学校专攻茶艺,有些道行。老马非但未怒,笑着又呷一口,冲年轻人点点头“后生出言不讳,着实可畏。”

翌日,我询问老马:年轻人的话可真?老马笑道:“乌龙古茶不似红茶浓酽、绿茶艳香,它入口清苦、回味淡甘,犹如脱俗苦修的隐士,清是本色、苦是处境,甘则是正果。再说茶道如艺道,仁者智者、各有见地,年轻人不依附随流,坦率直言,实是可贵,何必去计较?”老马是真正的茶道高手,高手的境界不仅能鉴茶优劣,更深谙悟茶品人生。

有时,常来几位酒已至酣,面色潮红的醉汉来喝茶,酒精烧得他们底气十足,说话粗喉大嗓,几盏清茶落肚,好似浇灭了胃火,言谈声越来越小,后来竟歪在靠座上发出轻鼾。茶馆非同酒肆,酒场越嘈杂越显兴旺,因贪杯超量,言词过激争吵起来也不足怪,在老马的茶馆,从未有人边喝茶边吵架。

喝茶能增人品德、滤人心性,在袅袅馨香中梳理心绪,既是养身的方法,也是为人处世的修炼,把盏香茗、品味人生流韵,让心随茶的沉浮舒卷,在平和高雅中平添一种清淡如茶的情怀、步入一种明澈如水的人生,抵达安逸超然的境界。

闲饮茶

文/胡竹峰

明朝断园居士在友人山居,泉茗为朋。喝的是什么茶,人家没交代,但景况不恶。晨推窗:红雨乱飞,闲花笑也;绿树有声,闲鸟啼也;烟岚灭没,闲云度也;藻荇可数,闲池静也;风细帘清,林空月印,闲庭悄也。此番风致比周作人喝茶当于纸窗瓦屋更具风韵。

一直喜欢喝茶,有幸喝到天南地北那么多品种的好茶,前世修来的福气。四方之茶,异色异香异味而同乐。茶之乐,乐在隐逸,乐在闲适,饮啜间发现人生与自然的情致。写茶的风气古已有之。陆羽《茶经》后,中国多的是讲茶著作。一壶乾坤,茶天地里山山水水,一言难尽。

生性好旧,唯喝茶贪新,当然说的是绿茶。普洱、黑茶之类,越陈越好。都说酒也是陈的香,奈何肚无别肠,饮不得那物。

饮食饮食,饮在食前,皆为人生大事。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茶尤如此。喝茶殊非易事,不易有闲,不易有心。喝茶光有闲暇还不够,更要有闲心。

三分茶三分水三分闲心,剩下一分闲情用来写喝茶的文章。偶有所感,遇则记之,得文若干篇,非醉非醒,或实或虚,连同以前写过的有关茶的随笔,新篇旧作醉醒虚实团圆在此一册叫《闲饮茶》的小书里。

小书比大书好读,轻省。小文章比大文章好读,简洁。芥小纳须弥,一千字是我的长篇。这是旧作《手帖》中的一句话。粤西有修蛇,蜈蚣能制之,短不可轻也。清人廖柴舟选古文小品,有序辞道得好:

大块铸人,缩七尺精神于寸眸之内……言及者无繁词,理至者多短调。

中国文章之美正在此间。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欲辩的兴致早已没有了。文章的事,多说无益,一门有一门家风。齐白石清白家风,凝练如明人小品,最让人向往。

中国写茶的文章那么多,自忖写出了一点不同的地方,好坏不论。书中文字,皆由茶生长发芽。清水淡茶,一杯水,一团香,一片叶,以记实、回忆、想象、幻觉交织而成,与茶有关也与茶无关。

袁于令给《西游记》题词,开端即说:“文不幻不文,幻不极不幻。是知天下幻极之事,乃极真之事;极幻之理,乃极真之理。故言真不如言幻……”袁先生是我前世知己。

文章实难。近来写作,想说的话越来越少,行文越来越短,心到意到即可。琐屑的这样一本册子,怕是辜负了那一抹案头的茶香。平凹先生题签,祥夫贤友作序,冯杰尊兄插图,三美咸集,点睛之笔压卷压惊,有小儿得饼之乐也。

前几天见到几幅梁启超手书诗卷,墨迹苍茫,纸色苍茫,字字透着旧气,雄厚饱满,仿佛饮冰室的文章,又硬朗又温润。偶遇劫后的文采风流,大吉祥也。

老派人认为笔墨牵涉福祸,最忌讳不吉利的文字,怕一语成谶,坏了命途,这些我信。近年来,读书写作,喝茶吃饭,日子清闲,人生难得清闲。日子清闲一点好,文章清闲一点也好,作者吉祥,读者如意。

小集自2006年晚秋陆续写来,十年光阴过去。十年磨一剑,无剑可磨,且来磨墨。人磨墨,墨磨人,墨越磨越短,老了少年。

往昔读书作文,残卷孤灯,不离杯茶,以为休闲,故名《闲饮茶》。这是我“饮食三书”的最后一本。先前两部是《旧味》与《不知味集》。

将进酒,闲饮茶。茶有茶道,茶之道是通往内心的花园小径。茶是老调,书是新词。

融入带入生活中的茶

文/行素

习惯喝茶,自然得连我也不清楚是从哪一天开始的了。

年少时,第一次喝茶,觉着这东西苦涩得难以下咽,想不明白为什么父亲饭前饭后,甚至于干活休息时总要大口大口地喝茶。后来不知是那根神经发出的灵感,我在泡茶时加了少许红糖在里边,喝起来倒觉着好极了,既少了茶水的苦涩,又能喝到茶的味道来,还自美挺有创意的。

从喝加了糖的甜茶开始,喝茶也逐渐成了我生活中的一个习惯,而且渐渐地也不用再往茶水里放糖了。平时无论工作还是休息,茶是不能离口的。工作中喝茶,说得雅一点,属于豪饮那一类。一只大玻璃杯,一大把茶叶,冲上满满一杯水。累了,喝上几口,缓解一下疲劳。渴了,干脆一口喝下去,顿时全身倍感清爽。工作之外喝茶,就又是一番心情了。找几位朋友,选一个地方,也不必选幽雅舒适之环境,只要能提供茶水,外加一副扑克牌就可以了。这时边打牌,边喝茶再天南海北地胡侃一通,烦躁的心情随之烟消云散。言欢尽散,茶水也淡如白开水一样了,这时,满肚子的茶水,如果再不走人,老板也会因为频繁加水而面露不悦了。

当然独自一人喝茶,心情是最愉悦的。特别是喜欢夜晚来临时,边读书边喝茶。茶具不用任何讲究,一只大壶,一只杯子而已,茶叶也不需要什么名茶啦。只要在泡茶时,融入一种愉快的心情,接着开始读书喝茶。我想,没有比这更让人惬意的事了。再或者,干脆什么也不干,只是静静地、慢慢地去品味茶水之中的韵味,同时也能品出孤独时的美感来,这时的心境,谈不上什么清心寡欲,与世无争,只求静坐思过而已。

喝茶可以成为一种雅事,我不大懂,可能那种境界是文人雅客的事,这不应当属于我这种普通的人。但经常喝茶,有益健康,能放松心情我是能理解的,生活之中,考虑到身体健康,烟是可以戒掉的,但茶是万万不能不喝的,因为它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我的生活之中了。

最爱茶滋味

文/周紫红

人生中初次品尝的那杯茶是佛手茶。那时,我还只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孩童。那个春日清晨,有喝早茶习惯的父亲给站在旁边的我倒了一杯刚沏好的茶,说:“喝吧,这是佛手茶。”我也便听话地喝下了那杯茶,那杯茶究竟是什么味,如今的我早已忘了。

后来,每天早晨,等我们刷牙洗脸后,父亲总会唤我们喝杯热茶再去读书。父亲说,茶可提神,还可润喉。茶给我的第一印象便是一种提神醒脑,润喉生津的饮品,那时的我还不解茶滋味。

长大后,我从父亲的口中得知了佛手茶的名字由来——永春佛手茶叶形酷似佛手柑叶,其茶香又恰似佛手柑所特有的香气,“佛手”之名便因此而得。到郊外爬山时,在父亲的指点下,我懂得了分辨各种茶树,甚至还知道了制作茶叶的工序,我开始惊异于小小的一片茶叶,居然包含着这么多的学问。

渐渐地,我喜欢上了香气馥郁、滋味醇厚、回味甘爽的佛手茶。佛手茶汤色橙黄明澈、清气幽沁,啜饮一小口,喉吻生津,茶韵醇厚,喝下一杯,五脏六腑便了无尘埃。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迷恋上了茶这种充满禅趣的饮品,我迷恋上了喝茶,成了不可一日无茶的“茶仙”。而所喝的茶叶除了最爱的佛手,还有安溪铁观音,漳平水仙,台湾高山茶等乌龙茶。此外,还有诸多品种的红茶、绿茶、白茶和黑茶。在不知不觉中,我和茶结下了牢不可分的缘分。在心浮气躁或是愁绪难解之时,只要香茶一杯在握,便可使人忘却万丈红尘中之种种烦忧。苏轼说,“人间有味是清欢”。什么才是“人间清欢”?苏轼说是“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是“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而对于我来说,能够随时静心泡杯茶,静心品杯茶,这就是人间清欢。一杯清茶一本书,有此二物,人生便不会空虚寥落寡淡无味。

近年来茶道盛行,不少人醉心于茶艺小姐姿态优雅、动作娴熟的茶艺表演。但我拒绝茶道。我并不是拒绝茶文化的精髓和茶道的宗旨。我只是觉得喝茶不必流于形式上的表演。虽然,品茶需要有优雅恬静的环境,但更需要有高雅、澹然的心境。真正懂得喝茶的人不是茶艺表演精湛的人,更不是只会欣赏茶艺表演的人,而是真正能够用心品茶的人。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用心品茶,他便也得到了喝茶的真谛了。“此心安处是吾乡” ,只要安下心来喝茶,那么,又何必拘于种种复杂且烦琐的形式呢?!

中国茶、酒文化历史渊源久远。酒源于水——所以,酒从水旁,茶则源于草木——茶为草头,下有木。于丹曾经诗意地称“茶是人行草木间”。啜饮一口清茶,仿佛是置身于萋萋芳草间、阴阴嘉木下,这或许亦算是天人合一了。

俏女人是茶养的

文/蔡源霞

宝哥哥说的那句“女人是水做的”被奉为经典,可我却以为,女人其实是茶养的。老公听了我的观点,撇撇嘴说:“宝哥哥是浪漫主义,你是实用主义者。”

源于那次同学会,一进门,多年前的老同学都愣了一下,门口的那位同学还冲口而出:“走错了吧?”那一刻,我侥幸地认为,是时间太久所以认不出来。可后来不断有同学隐晦地问我这几年过得怎么样,是不是顺心的时候,才有些尴尬,直到一同学的女儿直接喊我“大妈”的时候,我想死的心都有。

此后的几天,用老公的话说,我是“魔症”了。每天一大早起床便窝在洗手间,洗了脸之后,抹了面霜,想了想又洗掉,敷上面膜。这面膜还是过生日时闺蜜送的,好几个月了,都没开封。敷完面膜,再抹面霜,然后又抹上一些BB霜,看着有点苍白,便又扑了一点胭脂。可这样一整又像是戴了一张面具,于是,我又重新洗了脸。折腾了近一个小时,脸还是那张有斑发黄暗淡的脸。

到了单位,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掏出镜子来。越看,却越觉得难看。想当年,我在班上还是四大美女之一呢,现在怎么成这德行了?无意中,看单位那位人面桃花的姐姐正捧着茶杯优雅地喝茶,于是,我赶紧上前请教,姐姐指了指杯子说:“喝茶呗。”

见我不信,姐姐打开电脑搜给我看。我越看越觉得有意思,茶叶中有300多种化学成分,其中茶多酚可抗氧化、抗衰老,单宁酸吸收并排除人体黑色素,使皮肤更白皙,抗癌肿;而叶绿素则促进组织、血液再生;醣类增强肌肤免疫力;咖啡碱提神醒脑、有紧肤收敛……这哪是茶,分明是美容、减肥、促健康的良药啊。

既然有些女人可以为了美丽动刀子改装,我在喝茶上花点心思,应该是必须的。于是,我没事便找关于茶的秘方,有黑眼圈的时候,我喝薏仁绿茶;便秘的时候,我喝一点荷叶茶;体寒的时候喝红茶;心情郁结的时候喝花茶……喝得多了,对茶便有了一些感悟,看着上浮下沉的茶叶,便想,人生有比这更舒服惬意的事么?

那天,做完家务,累得气喘吁吁,于是拿了一个玻璃杯,泡了一杯玫瑰花茶,里面除了玫瑰花,外加了一点绿茶。本对生活有些抱怨,除了工作赚钱,抚老养小之外,还有这么多琐碎的事情要操心,但看到那玫红碧绿的茶,心里顿时温暖了起来,一个水杯都能装进春天,我还有什么不能释怀的。

此后,茶于我,又多了一个功能——舒缓心情。工作的时候,生活的时候,往往一杯茶,就可以让我安静下来。生活其实就像喝茶一样,急不来,要慢慢喝,细细品,才能咂摸出真味来。

渐渐,说我气色好的人越来越多了,当别人问我怎样保养的时候,我都会淡淡一笑:“茶养的。”

茶养的不仅是脸,还有心。当初喝茶,只是为了美容保健,但喝着喝着,当袅袅的茶香飘散,或隐或聚,心也跟着安静了很多。不知道谁说,最美丽的女子,就应该淡淡地,不浮不躁,不争不抢,不去计较浮华之事……我便会想,这样的俏女人,一定是茶养的,只有在茶香中浸润过的女人,才能这般的精致剔透,不染尘埃,俏在脸上,更俏在骨子里。

客来茶当酒

文/疏泽民

早些年,年轻气盛,我是不饮茶的。不饮茶,总得喝点别的吧?对了,喝酒。每逢饭局,一桌人推杯换盏,觥筹交错,好不热闹。

后来,我对酒渐渐感到厌恶,不喜欢酒局,却爱上饮茶了。

每天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烧水。捻一撮绿茶,放进茶具,倒少许开水浇湿,浸润,几分钟后,再倒入热水冲泡,便可饮用。端起茶杯轻啜一口,顿觉口舌生津,连饮几杯,更是神清气爽,浑身上下每一处毛孔、每一根神经都无比舒坦,仿佛走进蓬勃的春天。

晚上下班回家,我也喜欢喝茶,尤其是周末,不用担心第二天上班迟到,觉得自己是自由的,惬意的,轻松的。独坐窗前,沏一壶山野绿茶,就着温暖的灯光,捧读一本文集,静静享受属于自己的时光。夜深人静,窗外飘来阵阵桅子花香,案头散发着淡淡的书香墨香,而从茶杯里溢出的幽幽茶香,带着山间的草木气息,将我包裹。

沏茶,我喜欢选用白色陶瓷杯,或是透明玻璃杯。洁白的陶瓷杯,碧绿的茶汤,映衬出绿茶的清淳与优雅。透过翡翠般晶莹的茶汤,我似能看到采茶女的纤纤玉手和浅浅笑靥,看到漫山的青翠和满坡的蓬勃。轻吹一口,杯中荡起春波,感觉杯子里盛的不是茶,而是山间的春天,是大自然的精华。而透过透明的玻璃杯,我可以清晰地看到焙干紧缩的茶叶是怎样在沸水中涅盘:先是上下翻滚,旋转,沉浮,接着渐渐舒展,像花儿一样慢慢将自己打开,绽放。我的心绪,也随着杯中的茶叶,一点点打开,舒展,怒放。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古往今来,酒往往是人间关系的润滑剂,饮酒宜于人多,饮酒者一般在兴奋中相互沟通,因而酒场总是充斥喧嚣闹腾。而茶则不同,它是清心剂,醒脑汤,它宜于人少,三五知己,就可以在平静中享受交往的乐趣,因而多了一份清雅,显得幽静而清心。宋人杜小山《寒食》诗云:“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我想,能以茶当酒,定是遇上志同道合之人呢。

在居住的小城,我结交了三五个文友,一旦有闲,便相邀相聚,一边喝茶,一边煮文,谈古论今,其乐融融。周作人先生曾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一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我虽然没能达到“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的境界,但能喜结清友诤友,淡泊致远,在幽幽的茶香中细品“客来茶当酒、坐饮一杯春、煮文论道”的人生况味,也算是有福的了。

老 茶

文/方国云

按照传统说法,得半日闲,吃一杯茶,算是给自己最大的犒赏。平素饮茶只为解渴,不拘茶品,大多限于寻常炒青绿茶,只在杯里放上一撮,粗细浓淡,皆可随意。

喝了二十多年茶,不算“茶客”,却濡染了几分“茶瘾”。品绿茶,却似一个人的孤身相守、地老天荒。冲上一杯毛尖,对窗细看那嫩绿的芽头云卷云舒、上下翩然。窗内云蒸霞蔚,窗外诸事尔尔,逝者如斯。陡生“茶外无一事,窗外亦无一事”之慨。其实,绿茶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其“望之俨然,即之也温”,感动常在不期而遇之处。

喝陈年普洱,起初的几泡红得浓稠,我常常泛起喝稀饭的古怪念头。开始老普洱茶总是一副历尽烟火的样子,茶汤黏得挂口,面相也浓得化不开,简直世俗得了不得。冲泡四五道之后,色泽逐渐澄明透亮,渐渐有了点混沌初开、拨云见日的通透,不过还是味甘香浓,仍旧在市井味里挣扎。再往后就有些淡了,然而却愈加有回甘。其实,老茶的好正是那一回首的余韵,让人恋恋不舍。

熬过的青砖茶喝起来才带劲,味道浓得粘舌,那黑红的液体又烫、有苦,又稠,是很难下咽到肚子里去的。茶功夫浅的人喝不了青砖,尤其是冷茶,一口喝不对就要发霍乱子,难受得必须扎针放血,连累十个手指头也跟着一块儿遭罪。与充满诗意的绿茶比,砖茶的香虽然有些土气,但却那般老成持重。喝惯了,想要丢开,真的很难。尤其是清晨坐在早点铺子里吃烧卖的时候,没有它,简直就不成体统。还有吃煮骨头炖牛肉或烤羊排,如果缺了一壶浓酽的砖茶水相伴,胃口是要大打折扣的。

能走在一起喝茶的人,在我看来是不一般的。眼前的日子愈过愈宽绰,无论出门应酬或者家宴,十有八九是少不得酒的,酒友因此多如过江之鲫。但专门约了一起喝茶,就似乎郑重了许多,也更在意这些茶友。胸有块垒,亦或遭际不堪,首先念想的便是常常聚拢喝茶论道之人。不相干的人即使在酒席上相遇也不过是三杯两盏淡酒的酬酢,断乎不会凑在一处喝茶。

此事想起来甚觉奥妙万端,爱茶之人成千上万,唯三五知己凑在一处,在多如牛毛的茶叶面前,恰这几片叶子与这几人遇合,这几世轮回修到的缘呢?

茶是人情冷暖的标记。《红楼梦》中,槛外人妙玉云空不空,看人奉茶,即使一言九鼎的贾母,她只用“旧年益蜀的雨水”泡茶,而黛玉宝钗,喝的是竟然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茶杯不仅仅因为刘姥姥用了一下,她坚决不要了,甚至放狠话:“这也罢了。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吃过的,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她!”妙玉后来的遭际的确令人扼腕叹息,是天作孽还是人作孽?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其中的道理细细品来比茶汤还浓。

其实,如人一样,茶也有性子。性烈者如妙玉晴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像炭烧乌龙,面黑心狠,入口即夺人魂魄。性温者如安吉白茶,悠悠荡荡,率性而归,凤羽玉肤,淡颜素心,一派天真。当然,也有夫子一样“温而厉”者,如六瓜片,初入口倒也平和,稍有贪杯,便会知晓它的手段。

茶以载道

文/张常胜

止语入席,轻抚杯盏,聆听一曲古琴。观茶色润于心田,定格于那一瞬。从视觉到味觉,从味觉到听觉,一次次更替,动静结合。观茶叶沉浮,品汤汁浓淡,回味喉舌之韵。来自大山深处的每一片茶叶,经茶人采、揉、摇、炒、发、晒、蒸、烘……的一道道工序;茶叶的生命发生了美妙的嬗变,乃至成为一种神秘的传奇。

人喝的是茶,寻求的是一种心境。自古以来,茶与文人有着不解之缘。以茶雅性,以茶养德,无不体现了文士品茶入道的求索实践。

茶艺是继绘画、歌唱、舞蹈之外的一种艺术形态,环境、陈设、茶具、茶叶、水、泡者、服饰都有较为细致的要求。明末文震亨在《长物志·香茗》中所言:

物外商隐,坐语道德,可以清心悦神。

初阳薄暝,兴味萧骚,可以畅快舒啸。

晴窗榻帖,挥尘闲吟,篝灯夜读,可以远辟睡魔。

青衣红袖,密语谈私,可以助情热意。

坐雨闭窗,饭余散步,可以遣寂除烦。

醉筵醒客,夜雨篷窗,长啸空楼,冰弘戛指,可以佐饮解渴。

文震亨的六个可以,道出了不同情景下饮茶的雅趣。

茶源于中国而盛行于世界,从最早的药食同源,到而后的专门饮品,中国人对茶及茶文化的传播贡献尤大。早在唐代陆羽就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茶经》较全面地总结了唐代以前有关茶叶诸方面的经验,推动了茶叶及茶文化的发展。无论英式、法式、印式、俄式的红茶文化,还是日式、韩式的茶道,其间都浸润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修禅参灵的儒释道,更是把茶当做功课来做。

喝茶不光是喝茶,更是品味一种文化,聆听一种根植于内心的呼唤。好茶让人身心舒畅,心思灵敏;茶不仅能改变人的内心,也会改善人们所处的气场。手捧一杯热气腾腾的香茗,驿动的心不由地慢下来。劣茶无趣,加香加色则是害人,妨碍身心健康,消耗人的能量。

文人雅士多以茶为友,品茶论道;在营造茶文化方面功不可没,特别是茶之四艺的嵌入,更是把喝茶这件简单的事推向了极致,使喝茶成为一种颇为讲究而雅致的社交活动。首先喝茶更要好的氛围,环境、家具、器皿须古朴、高洁;其次四艺俱全,挂画、插花、焚香、点茶一丝不苟;再则奉茶有序,礼数周全。闻香、观色、分茶、品茗、观梗动作舒缓,不徐不疾。另外茶具、茶叶、水、泡者都要相得益彰。一场宗教式的茶仪下来,反倒教人倦了。其实,喝茶就是喝茶,不必论道。茶最大的作用就是解渴润喉,仅此而已。

至于,非名茶不喝、非名器不泡,非名水不冲,非名杯不品的饮者,则走入了任性的误区,反倒忘了喝茶的本初。顺应季节,或绿或红,或黄或黑,白亦或乌龙,乃至山间自采,有茶就喝的饮者才是真茶人。一些饮者,追觅古树老茶,千方百计淘陈仓老货。不管茶之品质,仿佛时间就是宝,有了年份,便有了身份。天天喝着天价的霉味茶,真是叫人好笑。

茶艺产生于中国古代,日本发扬谓为茶道。其实艺、道同根,茶文化是世界东方农业民族生活气息和艺术情调的一个集中体现。也是追求清雅,向往和谐的美好理念。精行俭德,追求恬静舒适的雅趣,才是茶之实质。

茶的中和之道,自然之性,清雅之美,明伦之礼;充分地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茶不仅涵盖了儒家的治世机缘,佛家的淡泊节操,道家的浪漫理想;也诠释了中国人清和、俭约、廉洁、求真、求美的高雅精神。茶不仅抚慰了人们孤寂的心灵,更多的还承载着人类深厚的人文情怀。

清茶一杯 人生几许

文/浮生未歇

茶,是一种人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乐趣。

茶在口中旋,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茶入口,不同的人品出不同的意境,或鲜醇爽口,或清和鲜甜,或香馨醇厚,或香郁味甘,尽在不言中。

喝一杯好茶,平和一下心境,收获一份淡泊的心境,平淡中享受生活的乐趣,此为品茶之趣了。

一个人若在茶中有品位,自然对生活有感悟;对生活有感悟,自然对情感有真诚;对情感有真诚,对生命自然会热爱。

我不是品茗大咖,偶有上等好茶,太太喜欢笑我牛嚼牡丹。品茗,是运用茶道通过品茶的过程和环境将人的精、气、神融合到茶文化,喜欢喝茶的人则更注重茶形、香气、汤色和回口。

对英德绿茶情有独钟,特别的清醇,但在英德和在广州泡茶喝起来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何故?水质使然。

英德绿茶之鲜,有点特别,去油腻、易饿,荡气回肠。

日前,故乡老同学给我一包野菊花,是连南县三排瑶胞在山上采摘晒干,特别的清香。望着金黄色的野菊花,还没有泡,就有梦里依稀回故乡的感觉了。放在普洱中泡,有清肝明目之功效,因普耳属发酵茶类,浓馥持久,回甘醇正,让人留齿含香。

最近,间中也泡些连州山楂茶喝,茶很便宜,十多块钱一斤,茶无分贵贱,喜欢就好。小时候,经常喝,有解渴、减肥、降血压的保健作用。山楂叶香气,胃肠感觉好。山楂叶,经久耐泡,叶形瘦薄,汤色呈金黄色,香气清淡,口感清淡,多了粤北山区的清新、温润,对增进汤色、耐泡、滋味醇和、香气熟化等有很好效果,算得上是茶之中的极品。

正如苍山牧云的《茶赋》所云:人间有仙品,茶为草木珍。浓茶解烈酒,淡茶养精神。花茶和肠胃,清茶滤心尘。

和尚喝茶是一种禅,道士喝茶是一种道。

我等老百姓喝茶,是需要而不是无聊。

清茶一杯,一杯清茶;人生如茶,茶如人生。

情绪下的焦虑

文/东山峰人88

我留念儿时街头巷尾人家门前摆放的茶摊。一个小桌或一个小櫈摆上几个或十几个玻璃杯子、扣上平板玻璃盖,一杯杯桔红色、桔黄色液体在玻璃杯中晃动,像极了当时最时髦的饮料,挑逗着年少的眼球和渴望,然后透着一股清凉诱人口渴的馋咽。

小时候,在无处可藏的炎热中,有种茁壮成长的无限潜力,活动量大,体内水分蒸发快,常常会因此感觉喉干舌操,一分钱一杯或两杯的茶水便成了我止渴的最佳饮料。而今,随便你怎样寻觅,却再难发现它的痕迹了。那种消声匿迹的街头玻璃杯茶摊的印记,恐怕变成了80、90后们头脑中一种久远的传说。

现在,高节奏的社会发展,意味着过往的终结和新生活的开启,因此,人们已习惯于出门自带水杯以求卫生、方便、解渴。而且街头的超市和商店,各种饮料及冰茶比比皆是,早已取代了昔日的茶摊,如果说还能寻找茶摊的印记的话,只能在街边茶馆找到,但那都已经面目全非了。

曾经,那些不被正视的压力,都被压缩在毫无心理准备的现实中,日益收紧退休后的生活上升指数,高昂的房价,带孙、送孙读书、做饭。把伤疤当成勋章的我们,都被一点点吞噬了梦想的空间。让人变成为一个被钉在屋内的玩偶。

而城市茶摊现象,用一种文化为我们构筑起了精神乐园,讲透了恒久不变的人性。在这个精神世界里,一切都是那么超凡脱俗、光怪陆离,但其实又跟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熙熙攘攘,三五成群的喧哗声,小商小贩的叫卖声,在清晨时分再度响起。嘈杂的吆喝此起彼伏,搅动着初夏躁动的清凉。茶瓶、茶杯放在折叠桌上,躺在靠背的塑料椅上,扒开双脚,盯着往来的人群,盘算起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让人脸颊不由得泛起了微微红晕。那些挑担小贩、菜农的瓜果蔬菜在清晨的阳光下洒着一层诱人的五颜六色,让人不由得想要俯下身,拿起来凑在鼻子下闻一闻透着水汽的清香。卖黑市香烟和男性秘方药的小贩,拿着铅印‘六合彩’信息买吗的市民们都穿梭在各茶桌边,舞动着城市市民心态的欢乐。

久违的街头茶馆,这种以另外一种形式出现的茶摊,是在城市街边、树林、空地中开发出来的,几张折叠桌和塑料凳子就支撑着城市市民的生活休闲方式,三五好友、街坊邻居、同事同学在这种休闲方式下集聚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打法一上午时光,有的回家还不忘记捎上一把小菜,真是把市民生活过到了极致。

三、四元钱一杯的茶逗留半天,付费不大,平民消费的起。这种文化生活的形式,就是城市存在的意义。这种以市民休闲方式的街头茶馆,构成了和谐社会的氛围,正是为了让人们可以更好地生活。城市是因人而创造出来的,而非人为城市而生,是人赋予了城市以生命力。

在这个物质横流的时代,许多人以财富扫出一片天下,却在街头巷尾的茶摊里,凭着“有趣灵魂之人”的集散地能长久立于不败之地的,恐怕这是要算一个。

人的一生中,都有自己的欲望和生活环境,很多时候,我们都在与生活对弈。没有经历过的人,不会明白在成年后,越过层层心理屏障将对世界的认知碎骨回炉、淬火重生的滋味。其中多少苦辣辛酸,冷暖自知。只是,不一样的经历,注定了不一样的人生结局,好与坏,都得照单全收,不管你愿不愿意。这也许就是常说的‘命运'

搁在往年,我是不大出门的,喜欢宅在家里自娱自乐,外面的喧闹,同学的邀请,慢慢地我也涉世到市民生活尚浅中,了解一些外边的世界,感知一些间接的人生。因为沉浸,因为思索,而外面的热闹又容易成为我个体的经验,常常读书宅在家中往往容易让人耽于想象。如是我便成为混迹于城市的市民生活中的常客了。

街头茶馆的涌现,折射出许多市民心态,在焦虑的时代下,每个人都会感觉有一种生活的压力和对社会诸多的不满意,并且会有意或无意地将这种情绪传导开来。大家谈到更多的是当今的人与社会关系,众口一词的破题思路在于;找到制度性利益平衡的关系,找到经济平稳发展模式,希望;公共服务到位,希望实现政府角色转换?希望;民主法治、社会公平,建立有效的公平博弈机制?希望;社会循环,能在平稳发展中完善自我纠偏机制,形成新的凝聚力。希望退休后取消双轨制,大病有保障;这种情绪下的震撼观感,能引起每个公民的情感共鸣。这不是略微’乏善可陈‘,而是’善莫大焉。‘。

一晃,已经六十五年了,寻寻觅觅、兜兜转转,眼看这人生就要过去一大半了。生活其实都不易,生命本多磨难。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

美国有个畅销书作家叫芭芭拉•艾伦瑞克。在1998年,她为了体验底层人民的生活,决定亲自尝试在六个城市打不同的工。她隐瞒自己记者的身份、断掉了以前所有朋友的联系,只留下了1000美元作为启动资金。结果她发现,穷人的生活只有两个字:权衡。权衡消耗了太多的精力、脑力和动力,变富基本是遥不可及的事情。最终,花了太多时间、太多精力去打工的芭芭拉只会沦为一个工作机器,她无力去想、去做任何其他事情,直到情绪崩溃。六份工作的结局,皆是如此。这就是穷人的生活,他们不是不努力,而是很难从这个循环中突破。

纵观我自己几十几年的变化,我一直在寻找分享过去了的历程。曾经那种天生的冲动导致我在少年,中年和心灵上许多遗憾。而退休后出现的空余,使我更进一步有了怀念的提升,青春与无知第一次可以在1972年,“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但是,生活会把每一个成年人打回原形,乃至我退休后又重新交换思想。

偶尔,与朋友在上档次的茶馆喝茶,扯到一些有关’品茶‘之事,就略知一些这方面知识了。切一杯茶,茶叶内含物质被开水冲泡出的汁液所呈现的色泽叫汤色。汤色有深浅、亮暗、清浊之分。以汤色明亮、纯净透明、无混杂的为好;汤色灰暗、混浊的为差。红茶以红艳明亮为优,绿茶以嫩绿色为上品。如果茶水泡好后放置久了,里面的茶多酚就会被氧化变色,呈深褐,茶水颜色变深。人们饮茶的目的就是借助茶叶的苦味刺激消化腺,促使消化液分泌,以增强消化机能。再就是利用茶的寒凉之性,达到清热解毒的效果。茶叶中含有机化学成分达四百五十多种,无机矿物元素达四十多种。

但是,在街头巷尾喝茶就没有这么多讲究了。茶馆的茶叶一般就是一二十元一斤,冲泡的水也是平常的自来水。然而老百姓喝它,喝的是一种叫过日子的状况,喝的是一种心态。茶摊上人手一杯茶,很是惬意,也很契合他们慢日子的调性,喝喝茶,打打牌、搓搓麻将,日子实在是太闲适了。

茶水钱也从过去几分、几毛涨到几元、几十元不等。看日子品质是提高了,大家也是愈加的会享受了,许多人点评这种街头市民文化都说是用茶水泡出来的城市,此处,随眼可见带杯、端杯的人。喝茶,喝出了人生的个性,从一些人手中的拿的茶杯就能看的出来,他虽不是一个精美的品茶人,但他喝茶是为了解渴聊天,有些人喝茶便是日子的品质和寻求,茶文明也是深化到了每个长沙市民的心里,有人调侃;假如你在大街上找不到的人,能够去街头巷尾茶摊上或茶馆试试,保不准他们都泡在茶馆里头了。

现在人们品茶是一种休闲方式的享受,也是快节奏生活下的一种自然产物,或是一种解压方式。虽然喝茶人的心态各异,但我觉得还应该含有;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等。我现在变得喜爱喝茶了,喜爱在茶馆里头听听朋友论国事家事,论自己的沧桑,谈奇闻异事。喜欢在街头巷尾的茶摊上看看路旁边行走的人,看花遛鸟,看人生百态,感触城市市民文化和气味,也是观察到文化层次留白边缘上的笔触。

  在喝茶当中,我看到许多鬓角染上雪白的人,看见在眼尾皱纹炸开了花的人,就此感叹,时光伴随我长大,也在催我变老,还使我变得更加成熟了。

如今,我敬佩简单的快乐,那是复杂的最后避难所。我常想;人活着,多研究人性,少试探人心。研究人性,你会看淡很多事,看清很多人,你会越活越明白,越活越通透,而试探人心,多半会让自己失望,寒心,乃至痛苦。我们经常说,社会复杂,人心难测,这说的就是人心会变。社会由人组成,社会的复杂,其实就是人心的复杂,人心的复杂,其实都是人性在作怪。

由年老而成熟,由成熟而悟出许多人性的本质,但不知茶友们是否赞成这样的说法呢?每个喝茶的人又是带着什么样的心态坐上茶桌呢,端起一杯茶的呢?

喝茶,真想选择一个优雅的环境、叫上几个知心朋友泡上一壶茶,说古论今谈天说地。纵观人生百态,不由得使我想起支配中国两千年来的儒家人生哲学,它的理论看起来是建立于“不自私”上面,话皆说得美丽而典雅,甚至表面上还仿佛很高尚,但实际上却是有许多问题的。它的缺陷最明显就是对老百姓的不公证。它规定了作人的许多义务,却不大提及他们的权利。一切义务仿佛都是必要的,权利则完全出于权贵以及天上神佛的恩惠。然而,当这些空洞和虚伪的教训束缚不住人心时,国民意识和道德便自然会堕落崩溃。现实早已把这种儒家人生哲学思想驳得体无完肤。

人群中、茶馆里、聚会的交谈中,大家议论最多的还是当今社会结构与利益的博弈。事业单位,国有大型企业,公务员与非正规就业市场在工资待遇、福利保障、就业与失业指标等方面的分化非常突出,造成了许多社会结构性矛盾。

在谈论茶摊后扯上这些事,或许是反映市民中间对社会矛盾的真实看法,它会使你内心受到煎熬,并透支着你对社会的希望。这种想法,并不代表我是一个极端主义思想的人,我也没有那么卑微低贱,只是匍匐在现实的尘埃中,较理性客观的发表了一些看法,因为,单级的思想会在最短的时间里吞噬所有观点的价值。是否招来了一些人无端的攻击,不得而知?如果是这样,’惟沉默是最高的轻蔑‘。

什么叫成熟?有人说;明亮而不刺眼,柔软却很有力量。我承认,在情绪下有许多焦虑。但有幸接触到街头巷尾的人群,也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走进了思想上的盛宴。’焦虑‘这个名字就那样静静地躺在那里,你从不刻意去翻动,他却已经在你心上千回百转,如影随形,让你避无可避,心痛到无法呼吸。

哲学家桑塔耶纳有一句名言:“我们的尊严不在于我们做什么,而在于我们懂得什么。”然而,真正看穿世界的人,必定是一个悲观的人。

往来无闲事,谈笑书与文 2020.6.9草

知己茶香

文/王海燕

我精心地买了一斤茶叶,想送给朋友。因为每次和朋友聊天朋友都说,他在喝茶。朋友的微薄里也与喝茶的内容有关,喝茶成了朋友不可或缺的休闲。这让我想起茶道精神,大概是喝茶能进入一种境界吧。

这是怎样的茶叶呢,卖家详细地介绍了这种茶叶的奇妙之处。那是花茶的味道,红茶的本质。她说,这是用花茶烘烤的红茶,第一炉是轮不到咱们这里的,那是相当的昂贵,言外之意,好像总统们才够级喝这种茶。第二炉和第三炉,我们这些平民百姓也买不起,而她经销的这种茶叶,已经是第七炉或者第八炉了。她说,别看是好几个等级,这也是咱们这里最好的了。贵点,但物有所值。

我犹豫了好几天,终于一咬牙一跺脚,买了一斤,如果不是送给朋友,我自己家是舍不得买的。我很看重这个朋友,所以送给他的东西,当然挑肥拣瘦。

当我告诉朋友,找个机会送给他茶叶的时候,不料,朋友只是淡淡地甚至冷冷地拒绝说,我们这里有茶叶。

我一听暗自好笑,是啊,全国各地,哪里没有茶叶啊!

忽然觉得自己就像个孩子似地天真。如果把尊重看做是讨好,那么,我看见了与朋友之间的不可逾越的距离。弥漫着浓浓的茶香里,满是尴尬。

后院的杨大哥心灵手巧,哪家遇上什么难做的活儿都找他,大哥也没说道,乐于助人。我家老蔫跟我商量说,给大哥买一条烟吧,我说好。

忽然就想起那包茶叶来。

我给后院的大哥送去这包茶叶,他惊慌地说,咋买这么贵的茶叶送我?我说,你是好人。我吃惊的是,大哥竟然识得茶叶的好赖。

此时,大嫂正好烧开一壶水,我们好信地捏出点来,那种球状的茶叶马上就舒展开来,几朵白色的花朵如莲花在水里开放,屋里顿时香飘四溢。大嫂也说,这茶叶味儿太好闻了,喝一口,爽口清香。大哥说,这么点,还是放多了,几粒就好。我忽然感悟出“档次”这个词汇的含义了。

第二天晚上,我家后门“当当当”地有人敲,开门一看,只见杨大哥扛着一箱子苹果放在床上。

我说话向来是一针见血,大哥,这茶叶送的,还让你破费了。

大哥说,海燕你说啥话呢,那我也乐,瞧得起我。吃没了,大哥还给你买。

我无语,继而泪水成河。茶叶换了苹果,让我无限感慨,这看不见摸不着的丝丝缕缕的人情啊!

有闲来吃茶

文/林少忠

在潮汕地区,家家户户都有一套工夫茶具。不论你走到哪里,主人招待客人的套路一定与茶有关。因而,“有闲来吃茶”成为潮汕地区最流行的客套话。

上世纪80年代以前,宾客来访时,一阵寒暄之后,主人就会燃起当时颇为流行的小型煤油炉,那时候并驾齐驱的煲茶工具还有炭炉和酒精灯。为了方便起见,居民常用的一般是煤油炉。现在则基本是以电热壶、热得快之类小家电作为煲茶工具。茶香缭绕的同时,宾主双方的话匣子也打开了,茶是交流的润滑剂,你一言我一语,茶愈冲愈淡,谈兴却越来越浓。末了,客人临别之际,主人还要热情挽留:“有闲来吃茶”。

煮茶的过程也叫“煲茶”。“煲茶”是有讲究的,所谓“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关公巡城就是把开水依次循环倒入茶杯里;韩信点兵则是将茶水一点一点均匀地滴到各茶杯里。此外,冲茶与倒酒是有区别的,倒酒是满上满上,以示尊敬与热情。茶只能八成满,满上的话,客人端杯就要烫手了。

喝茶是一种心情,不在茶的价值,而在于一起喝茶的人是谁。有人说,谈恋爱是从喝茶开始的。其实,这话一点不假。10余年前,我第一次当红娘的时候,就是从喝茶拉开序幕,竟然也促成一对姻缘。夜幕降临,“红娘”将男女双方约至某见面地点的茶楼之后,客套一番互相介绍一下,喝上一杯然后找个借口先行离开,让他们尽快进入角色。有了第一次的良好印象,顺理成章的就有了深入的交往直至热恋,最终男女双方结成连理,比翼齐飞。

不仅谈恋爱从喝茶开始,谈生意也需要喝茶。做生意,免不了有客人到来。客人来了,不能干坐,那就喝茶吧,尝尝新鲜的茶叶,这是单枞,那是铁观音,这是红茶,那是茉莉花茶,这是龙井茶,那是普洱茶。这时候,那种气氛就开始浓烈起来,很多话语就拉开了。谈谈生意,分享人生的成功快乐,说说愉快的事情。一个下午,一个晚上,一天就在茶香中度过,也许生意就谈成了。老板一句“有闲来吃茶”,不仅是客套话,也是希望顾客再来光临惠顾。顾客再来时,就是回头客了。

喝茶也是有讲究的,老祖宗很早的时候留下一些古训:饭后茶消食,酒后茶解醉,午茶助精神,晚茶导不眠。还有劝诫饮茶的,如隔夜茶伤脾胃,空心茶令人心慌,产妇、高血压病人不宜饮浓茶等等。喝茶在潮汕地区叫做“吃茶”,虽与电视剧《水浒传》的叫法是一致的,但戏里的“吃茶”是豪饮,所以他们成了好汉。我们潮汕地区的“吃茶”是慢条斯理的品,在品茶中互相交流,在品茶中探讨话题,在品茶中增进友谊,在品茶中消磨时光。

随着时代的发展,有闲来吃茶,到茶座“吃茶”在潮汕地区成为一种休闲方式。尤其是近几年来,商家瞄准机会,星罗棋布的茶座、茶馆、茶楼如雨后春笋点缀于我们都市的各个角落,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喝茶的乐趣

文/刘小兵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形象地道出了茶在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把茶当成解渴生津、提神健脑的饮品。

我喝茶,图的是经济实惠,以中低档茶叶为主。遇上三五知己登门拜访,烧一壶热水,拿几个茶杯,杯里放几片茶叶,冲上沸水,知己们便在茶香弥漫中笑语喧哗起来。相同的境遇,共同的爱好,让彼此都觉得投缘,也没人去计较茶叶的高贵低廉,在乎的倒是有没有那种倾心畅谈的氛围。茶是大口地喝,话是敞开了说。活在当下,做好自己的事,每天都能有时间和心境,与家人、朋友小坐,品一品香茗,道一道亲情、友情,岂不快哉!小小的茶叶,小巧的茶杯,淡淡的茶香,拉近了我与亲朋好友的心。哪怕是久居陋室,足不出户,只要有亲友来,那种清雅润朗的清香,立马会弥漫在心头,悠悠地升起一股温暖来。

后来,一个朋友升迁,坐进宽敞明亮的办公室,置办了一套高级茶具。我去看他,他拿出上好的铁观音来。杯子很小,由着性子喝,一两口就完了。可为了装斯文,我也不得不学着朋友样,抿一小口,放下来,说一会儿话,然后,接着抿。茶的确不错,可二十分钟不到,我就有些坐不住了,这不是我喜欢的喝茶方式,倒像是戴着面具在演话剧。如此饮酒般喝茶,对于我这个率性之人来说,无异于一句话掰成几句去说,还不能说白说透,弄得人云遮雾罩的。

一直以为,品茶的乐趣不在茶具的高低贵贱,不在茶叶的香醇浓疏,而在于茶友间是不是捧出了一颗真实而坦荡的心。与茶倾心,与友交心,如此,才算是领略了几分喝茶的乐趣。

白开水之歌

文/胡竹峰

我喝茶鼎盛时期,家里有十几种茶,以致不知道喝哪一类好。绿茶清雅可人,红茶迷离周正,黑茶老实本分,花茶清香四溢,常常这样,看乱了眼,也就没了喝茶的兴趣,索性倒一杯白开水。

尽管我是茶客,却极爱白开水。喝白开水省事,有时候懒劲上来,我懒得泡茶,就喝白开水。人都说白开水无色无味,白开水有开水之色,带开水之味,分明色味双全,难道赤橙黄绿青蓝紫才是色?非得酸咸甘苦麻辣甜才是味?真个咄咄怪事,岂有此理!

在乡下,偶尔喝到山泉烧的白开水,感觉几乎就是艳遇了,不对,不对,是意外之美。

乡下的水,纯净,不含一丝杂质,山泉清冽,我能喝出丝丝甜味,井水甘郁,我能喝出一片冰心,河水澄澈,入嘴是短平快的酣畅淋漓。古人还饮用雪水、雨水,不过是将其泡茶的,《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妙玉给贾母喝的茶,用的即是“旧年蠲的雨水”。后来宝玉、黛玉、宝钗几位在妙玉耳房喝茶,又换成了玄墓蟠香寺梅花上的雪水。

据说雨水清淡,雪水轻浮。雨水没尝过,不知究竟,雪水倒吃过一次。十年前,有回落雪,我好奇,从松树上扫下几捧雪球,化开后烧来吃了,水是滚的,却有凉意,不是口感的冰凉,而是说水质的火气消退净了,入喉如良性之物。说雪水有轻浮的口感,倒也贴切,但更多是空灵,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之况味。

玻璃杯晶丽无暇,如果水倒得太满,从视觉上看,依旧空空如也。饱学之士常常谦虚,浅薄之徒总是自大。这是杯水告诉我的。

喝茶要趁热,烫点没关系,可以慢慢品。茶一凉,香气就尽了,再低劣的茶,趁热喝总有些味道,再优质的茶,凉了,进嘴也如饮寡水。喝水要稍凉,水一热则烫,茶烫有香有色,有甘有甜,水烫,则是一烫到底,干而硬。温凉之水,喝起来才从容,才潇洒,或气吞长江,或蜻蜓点水。

在酒店吃饭,我一般不喝茶。大碗茶不温不火,喝了只是胀肚子,大抵如“水厄”者之遭遇,我宁愿让服务员拿杯白开水。喝茶是写格律诗,讲究稍微多些,一个平仄不整,一个对仗不工,就失之风雅。白开水通俗易懂,是梆子戏、快板书、大鼓词,热热闹闹。

烧白开水尤其热闹,以前住所附近有家水站,开水卖三毛钱一瓶,每天清晨和傍晚,总能看见男男女女排着如龙的长队。因为是自来水,路过时,我嗅见了空气中漂白粉淡淡的味道,和煤火气融为一体,与两侧的发廊、小吃店、杂货铺、豆腐坊应和着,形成市井的生活。

最喜欢的还是老家红白喜事时烧白开水的场景,两眼土灶柴火熊熊,大铁锅装着满满的水,水汽蒸腾,雾迷厨房,灶门口有一个人在添柴把火。几十号大小不等的保温瓶在一边静静地列阵,俨若沙场点兵。

小时候还喜欢用白开水淘饭,淘冷饭,开水淘饭,米饭入嘴粒粒清爽,再佐以咸豇豆,我能连吃两碗,虽然这种吃法无益健康。

十五年前,我坐在门槛上,捧着一大碗白开水,祖父躺在堂屋,我的眼泪滴入碗底。

十年前,我坐在门槛上,捧着一大碗白开水,堂屋两管红烛,我的笑容印在碗底。

白开水不变,变的是人。

白开水,作为液体,穿过我今夜的喉咙,流进肠胃。我想象自己的身体是透明的,一根水线渐渐推移,安静却坚定。伊睡熟了,喝完杯中的开水,握着空杯,小声嘀咕:真快,一转眼,这么多年了。

空杯在手,我仿佛打着灯笼的古人。

一入“茶”门深似海

文/陈秀文

潮汕人喝茶是自打从娘胎里开始,也就是说茶是在血液里融合流淌着。虽然家世普通,可潮汕人每个人家里别的东西可以没有,茶具倒是家家都有。一讲茶,脑海里呈现的是村前屋后,树荫下,工场寮棚里,家中,那套犹如玩具一样不管粗幼的茶具,还有三五成群悠然自得的饮茶的身影。茶的记忆里最小是5,6岁的时候,邻居几位叔公辈老人家,每天固定的时间,飘着长白胡子,拄着拐杖,步履蹒跚,“笃笃”蹓跶到在小溪边固定的石凳围坐,或者搬着凳子,在大院落门口槐荫树下的集合地点开始早茶Time。老人家早起,喝茶时间也很早,大概7点8点的时候,我们小孩出去玩,他们已经喝得七七八八了。潮汕人一般早餐喝粥,就着杂菜咸菜送粥,喝茶又是不用茶点,我现在想着老人家两碗粥的在胃,怎么耐得了这茶水的侵蚀,敢情这胃给过几十年的锻炼,已是用来装茶水,不是用来装饭菜的!以前潮州茶界讲喝茶是:“壶要宜兴紫砂壶,罐要孟臣罐,杯要景德镇若琛杯,煮水要枫溪砂铫,炉要潮阳红泥炉,碳要榄核碳”,还有“潮阳颜家锡罐”、“潮安陈氏羽扇”,饮茶的“茶品”甚至种植的茶叶品种也是多元,颇为讲究。现在在讲茶艺复古,我小时候就是看一群老人家围着这样的茶工具喝茶,一点也不神奇和稀奇,反而觉得现在特地去强调这些东西就有点刻意了。

一讲到茶还有一个画面就是家里来了客人妈妈塞着一毛两毛钱赶着我去店铺买茶叶泡茶的情景。小时家里经济都不是很好,茶叶也不是能常备着,偶尔来客,没茶待客大人们会手忙脚乱。虽然喝茶的人多,好像以前是没有专门茶叶店,买茶是需要到杂货店、烟酒店买,几乎卖东西都有卖茶,卖的品种还是清一色福建的乌龙色种,一枝春,铁观音……这可见福建的茶影响之大。

每天喝茶,发一些跟茶有关的东西,也是因为从骨子里热爱茶,乐意做茶的传播者。喝茶很多人只为解渴,可我们喝茶是贯穿于日常生活当中,有事去喝茶,没事也还是喝茶,潮人约喝茶可能很大部分是去办事,环境当中,我们大家都甚是明了。潮人把茶称为“茶米,黑米”,但茶的价格却也比米贵得多,外地朋友一直对潮人饮茶极为不解,一苦,二少,三费事,一小杯茶像小孩玩过家家,一点都不过瘾,一喝三不睡,为什么我们就嗜之如命?

说来,有潮人的地方,就有潮州工夫茶。潮州工夫茶是中国茶文化的活化石,是广东潮汕地区特有的汉族饮茶习俗,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既是一种茶艺,也是一种民俗,是“潮人习尚风雅,举措高超”的象征。工夫茶就是从择茶到冲泡全过程“求精、求工”,并由此体味工夫茶的“味云腴,食秀美,芳香溢齿颊,甘泽润喉物,神明凌霄汉,思想驰古今”的“三味”境界。工夫:一般有四解:工程和劳力;素养;造诣,成就的程度;空闲时间。“功夫”与烹茶方法联袂,才称“工夫茶”。所谓工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工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工夫,此工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工夫。去年开始,《潮州工夫茶冲泡技艺规程标准》,潮州茶道二十一式开始推行,这有利于工夫茶的发展与传播,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搜索一下。

我不仅喝潮州工夫茶,也喝普洱茶,红茶,绿茶,几乎全国的茶都有搜罗,每天查经找典,买茶,找茶书,借茶书,看茶书,不亦乐乎。

爱屋及乌爱茶也喜欢上茶具,真乃一入茶门深似海,出门旅游,网络淘购,慢慢的书柜里竟有了茶具的角落了。

每每回潮,都要去寻找好茶,潮州有家老茶铺,江老板我认识他二十多年,那时他是青春年少帅老板,而今已是满头灰白的中年老大叔。今年暑假一去,老板出差,独自在其楼上觅得多年果香独特杨梅香单枞,茶香闻来浓,初饮却清淡,饮后几个钟头却喉咙有细丝的甘甜,哎,喝到好茶内心窃喜满足,不足为外人道也。

来广州十几年,慢慢地也影响身边的人喝茶,也有喜欢潮州工夫茶的外省朋友,寻饮而来,更有很多朋友每年回家都会送当地茶叶过来品尝,所以我家茶局是经常有,茶事不断,不亦乐乎。因此,我几年前就有开茶叶店的想法,想想每天端坐室中,闲来无事,研读茶书别有一番情趣,也想着真的那天可以茶水待客,看不同的人,听不同的故事来荒度人生。

虽说饮早茶是老广习惯,可我们也几乎每星期都去饮早茶,与其说是去喝早茶,倒不如说是去吃早点,点心,茶是配角,这里茶楼的茶不大讲究,高档茶楼茶叶相对好一点,也到不了潮州工夫茶的地步。喜欢喝早茶的氛围,茶的质量不管,喝茶聊天休闲的内涵是一样的。记得1988年哥哥第一次带我来广州玩,第一次在广州喝早茶,茶楼里却请来四川大碗茶表演,精湛的技艺吓到了我。

每天,就这样以文字净化心灵,以茶感悟人生,以弹琴抒发情感。古人的人生乐事至少有四十项:试茶、阅书、临帖、咏歌、鼓琴、焚香、莳花等等等等。喜欢什么去做吧,借茶修为,安顿自我,或者一年两年后或许五年后,又是一个不同的我。

在苏州喝茶

文/毛士云

逛完了整个定园,我们坐在茶艺苑的二楼喝茶。古色古香的大厅里摆了十几张大圆桌,有一点老舍《茶馆》里的样子,几个桌子上有旅客在喝茶,空桌子的中间都放着一个大托盘,盘上一圈紫砂杯围着一把大茶壶。大厅的两侧是两排镂空的花窗,北面临街,我们坐在西面的窗边,窗下的园子里有一方较大的水面,水中央建了一个几米高的特大茶壶,名为“天下第一壶”,壶嘴里正不停地往水面上倒着水而不是茶。

一位中年女服务员拎着一个水瓶走过来,往我们这个桌上的大茶壶里放了一大把茶叶,倒进一大瓶开水。盖上盖,她叫我们等一会。我们坐等了一会。她又来了,用茶壶里的茶水将杯具冲洗了一遍,利索而又公式化,然后对我们说:“你们可以喝了。”

“这是什么茶?”见她还没走,我问。

“苏州名茶。”她说。

我想笑,但没敢笑。

刚才她用茶水冲洗茶具的时候,我们分明闻到了一股花香,而且是茉莉花的花香。我记得苏州名茶好像只有一个“碧螺春”,这是凭公园门票免费喝的茶,难道会是“碧螺春”?旁边人提醒我说,苏州茉莉花茶是中国花茶中的佳品。于是,我一边喝着苏州茉莉花茶,一边在心中开玩笑地想,苏州“碧螺春”的产量历史上就很低,是不是聪明的苏州人就把茉莉花掺在茶叶里?茶叶里加上花,就好比小鸟落在花丛中,标准的“鸟语花香”;再拉出江南水乡的地理背景,唱一首苏南民歌《好一朵茉莉花》,跳一段采茶舞,就有了关于茶的江南经典。女服务员在心里认定茉莉花茶是苏州名茶,何错之有?我幸亏没有笑,否则就笑得太浅薄了!

其实,我蛮喜欢茉莉花茶的。

不过我是安徽人,居住的小城又靠近盛产绿茶的皖南,皖南绿茶名天下,因此,我更喜欢或者说更习惯喝价格适中的中低档的黄山毛峰、太平猴魁。但是,每年的秋冬季,市面上的绿茶少了,上等的我买不起,鱼龙混杂的我不敢买、生怕含有异味,于是,干脆买茶庄或超市里袋装的茉莉花茶。

马克·吐温说:“以我几十年的吸烟史来看,我喜欢吸的烟,并不是真的好烟,之所以认为最好,是因为我喜欢。”我觉得,好的东西固然给人带来享受和快乐,但是一般化的普通的东西也可以被一个人喜欢,比如绿茶中的碎屑,虽然泡出来,杯子上面漂着一层,吹又吹不开,沉又沉不下去,但是一旦沉到杯底,那茶水尤其二巡的味道也是很令人回味的。我喜欢茉莉花茶是因为它适合我的口感,同时觉得茉莉花茶还有个妙趣——往往并不在乎茶叶而在乎花,在乎揭开杯盖的那一瞬间的清香。

喝完了一大壶茉莉花茶,已经下午三点,我们离开茶艺苑,坐在公园边的石凳上看旅游地图,想再找一个好玩的地方。一位眼明手快的三轮车夫来到我们面前向我们推荐景点,见我们一时主意未定,他建议我们去观前街的得月楼茶馆喝下午茶,说那里有评弹,真正的苏州文化!

我说,我们刚刚喝完茶。

三轮车夫笑着说,那你们可以在观前街逛一逛,顺便到得月楼茶馆里看一看,看一看又不要钱。

连这一趟在内,苏州我来过八次,茶馆还真没进过一次。有人说,园林和评弹,是苏州的代名词,其实他们忘了,茶馆也是苏州文化的符号。

我对三轮车夫说,观前街就不去了,我们坐你的车闲逛,只要看到有茶馆的地方就停下来。

三轮车夫很高兴,动作神速地将三轮车调过头来……

乐在其中

文/温坤桃

我是好茶的,紫砂茶壶一个,一个公道杯,三个杯子,水壶一个,便是如此。在学校备上一条小毛巾当做茶盘。学习不算繁重的时候,一天两壶铁观音,一人饮。在家的话,喝茶有茶盘,简简单单。陪爸爸喝茶,我只需要坐在他旁边,所有的过程都是爸爸动手。他对水温、茶的质量,都很讲究。不放手让我泡一壶茶,我如果坚持,他会在旁边一直指点。

爸爸有贩卖茶叶,同时自己也喝,经常有朋友到店里喝茶,他总是很会一遍又一遍地沏茶。他做的茶叶生意并不挣钱,但还好他并不完全靠这个为生。我是怎么给爸爸带着喝茶的呢,确切的时间也不记得了,但我记得他很享受的样子。当他吃完饭后,我就开始煮水,并且享受他给我沏茶的时间。往往父女之间的谈话也在喝茶中进行,我的学习烦恼、友情危机等等,都是在喝茶的时候和爸爸倾诉。现在不会说些琐碎的事了,父女两个喝茶时更多是沉默着。静静品味一壶好茶,其实已经释放很多了。有种难以言表的快活。

出门在外,看到茶叶店就想进去,往往都是碍于面子买了茶便走了。沏茶的人忙着推荐茶叶,不停地说茶的好,甚至有的坐下一个钟头已经换了三四种茶叶品尝了。浮躁的,功利的环境是不适合喝茶的。

黄庭坚的《品令》写道: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甚是喜欢诗人表达出喝茶的意境。

手捧这本《日日是好日》,就像是隔着千山万水觅到的知音。书里提到的茶道带来的十五种幸福,有的体会到了,有的只能随着作者的叙述细细体会。

算了一下,作者森下典子2006年就已经学习茶道26年,现在就是第34年了。想象着她穿着和服,岁月无情,但是她身上的气质,与众不同,书里回忆初学茶道的情景,跟着武田老师,好奇心驱使她问这问那。御点前的步骤不能出错,但是不能背步骤,不能做笔记。茶室的布置会随着季节的变化有所改变。这些都能问出很多的问题,而武田老师只说:“不必问为什么。总之,照着做就对了。”不仅仅学习茶道,还有品味季节,用感官去感受当下。书中多次描写下雨的场景,六月梅雨季,“此起彼落的声响”,十一月的雨无精打采,而后,她学会了雨天听雨,下雨天也乐在其中。初遇武田老师,作者认为她“总给人生活优渥、有闲的感觉”。在跟着老师学习茶道的过程当中,作者有过失恋、丧父等等不如意的事,别人并没有完全理解你感受的能力,在茶室,老师不打听不八卦,只聊茶事,品好茶,享受四季轮回变化,这胜过千万句安慰的话语。武田老师说的一期一会,也让作者有所感悟,“百分之百的真心体验”,因为,“日日是好日,一期只一会。若有重要的人,就把握机会好好在一起,慢慢吃,慢慢爱。”总以为亲人的唠叨很烦人的时候,就该想到不会有相同的场景再出现。和父母相处的时间慢慢减少的时候就该倍加珍惜每次假期。相信这不仅是喝茶的人,就是我们也该早点明白这些道理。

随着时间的流逝,跟着作者体会老师不说、无法表达的心情。就像是年长后,陪在爸爸身边的机会少了,坐下喝茶的时候不再满腹牢骚要倾诉。我想象到的武田老师“像在倾听什么似的轻轻闭上双眼,不移动身体位置,只是轻摇;睁开眼睛的瞬间,带着总想说些什么的表情,可是只是静静吐口气,眼角流出微笑而已。”这种没有说出来的情感,喝茶人“心下快活自省”。

茶道是不能教出来的,说不出来的。把心放上,抱着一期一会的心态,离悟道也就不远了。

喝茶

文/东山峰人

说说自己的《喝茶》

恰茶去啵,这是长沙人对于喜欢恰茶的同路人一种吆喝,也是对喝茶的称呼。我喝茶其实已喝了好几十年。以前,在童年和少年时代,几乎我是不会恰茶的,即使偶尔喝下一点长辈们茶杯子里剩余的茶水,会顿觉苦涩难饮,为此,就决定不再去碰那泡着苦涩味的茶水了。

一晃多年,做知青后,如果到农民家里喝上一杯他们自己加工的茶叶和用当地山泉水浸泡的茶水后,会有一种甘甜纯净的味道和一种清澈的经历。但是,茶叶有帮助消化、消除积食,特别是茶叶中的咖啡碱能增强分解脂肪的能力或者说是有种“刮油”的说法,就与我相处的现实有些格格不入了。因为在那个极贫极困的年代,每天的饥饿感会使我对‘喝茶’产生畏惧或者是不敢再喝。

即使后来回城参加工作,恰茶,充其量无非就是用茶叶水来冲淡自来水那股浓烈的明矾味与湘江水的杂质味而已,根本不懂得品尝茶在齿间轮回之韵和人生荣辱沉浮,更不晓得茶叶的种类分辨和茶叶的鉴别方法。

对茶叶的一片空白之感,正是我那个年代的忘却。后来,通过阅读一些茶叶方面的书籍,又混迹于茶馆、茶摊,交上一些真正喜欢喝茶、懂茶、做茶的朋友后,才将喝茶演变成一种精神活动的概念搞清楚。并从中悟出;茶虽然作为一种物质,尽管它的形体是千姿百态的;但茶作为一种文化,又有着深邃的内涵。唐代诗人卢仝认为饮茶可以进入“通仙灵”的奇妙境地;韦应物誉茶“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宋代苏东坡将茶比作‘从来佳茗似佳人’。

正是茶文化的深邃的内涵,吸引着我的灵魂,我的气息,我的生命,沿着对‘喝茶’浓厚兴趣的思路,笔触自然伸进底蕴深厚的茶文化中。于是,知道我国最早把‘茶’总结到位的便是唐代的陆羽。

陆羽(733—804),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也是最早从理论上把喝茶总结为一个系统,是从其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奏为“菘圣”,祀为“茶神”。他亦工于诗,但传世者不多。

究其身份, 陆羽其名,竟是他自己起的。陆羽本不姓陆,他是一个弃婴,父母是谁无从知晓。陆羽生下来以后被丢在湖北竟陵龙盖寺的门口,被老和尚收养。他给自己起的名字源自《易经》。《易经》第五十三卦,叫做渐卦,“鸿渐于木”,说的是大鹏鸟降落在陆地上。他就把陆作为姓,羽作为名,字鸿渐。

考究其人之《茶经》,他把唐代和唐以前有关茶叶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作了一个系统总结,加之是躬身实践,笃行不倦,取得茶叶生产和制作的第一手资料,又遍稽群书,广采博收茶家采制经验的结晶。其书一问世,即为历代人所宝爱,盛赞他为茶业的开创之功。

难能可贵的是,他把种茶、制茶、喝茶、茶具、品茶都当作学问,写得清清楚楚,还创造了二十四种茶具跟仪式。从古以来的喝茶,大概可以分为三类。最远古的时候,应该是生煮羹饮——把茶叶摘了煮成汤,喝茶就跟喝菜汤一个道理。古人发现,茶可以提神,喝了之后,人比较舒服,所以茶对当时的人来说是一种苦菜。生煮羹饮这个习惯,到了隋唐时期就慢慢消失了,但很多偏远的地方依然有这个方法。第二种是制团研末,出于保存的目的,茶叶摘下来后被制成茶饼、茶团,有点像今天的普洱茶,而古代茶叶上会糊上米糕,或者用蜡封起来,喝的时候剥掉外层,将茶团研成粉末,或煮、或调了以后打成茶汤。日本茶道的主流就是所谓的制团研末,他们现在已经不制茶了,一开始就研成末,然后打成抹茶。这种喝茶主要喝沫(就是所谓醍醐、精华)的方法大致兴起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开始大盛,宋朝走到顶端。隋唐时期,日本向中国学习佛法、茶道,这个方法也传到了日本,变成日本喝茶的主流,到今天依然没变。第三种是芽叶冲泡,把茶叶从树上摘下来,杀青或者晒干了,用开水冲泡,这是我们现代中国人最主要的喝茶方法,但其在中国变成主流方法的时间很晚,是在明朝以后。

能把种茶、制茶、喝茶、茶具、品茶都当作学问来研究对待之并能说的清清楚楚的,唯有陆羽其人,其舍却无他人了。难怪,宋陈师道为《茶经》作序时说:“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

知之茶源,晓之茶道。不知不觉中我便坠入一片茶叶 泡一壶香茗的氛围之中。开始入门,觉得喝茶舒服、有品味、爱屋及乌的欣赏起茶具来,端起茶杯就变得喜欢‘班门弄虎’式的讲究起识别茶叶的好坏来。

我结交过一些做茶叶生意的老板,也深入茶厂了解过制茶的整个工序,还有一些喜欢喝茶、懂茶的志同道合。从他们对茶知识的熟悉程度,与茶道之友的探讨,耳濡目染中,俨然也成了一个识茶里手,于是,我尚且能从其外形、色泽、味道来评价;一般来说, 绿茶干茶色泽为墨绿色或翠绿色,汤色黄绿明亮,香气是悦鼻的板栗香;乌龙茶外形一般是条形或颗粒状,汤色橙黄明亮,滋味醇厚鲜爽,带有自然的花香。红茶有碎茶和条形茶之分,红碎茶外形是匀度好, 色泽黑褐油润,汤色红艳明亮,滋味浓且鲜,条形红茶在外形上是紧 结显毫,汤色红艳明亮,滋味浓且鲜。

从看色泽上看;不同茶类有不同的色泽特点。绿茶色泽灰暗、深褐,质量必定不佳。

其实,看茶叶的外形也可以判断茶叶的品质。甚至闻香气也能分辨出各类茶叶的香味。如绿茶具清香,上品绿茶还有兰花香、板栗香等,红茶具清香及甜香或花香;乌龙茶具熟桃香等。若香气低沉,定为劣质茶;有陈气的为陈茶;有霉气等异味的为变质茶。

另外,通过尝滋味,还能把辨别茶叶本身的苦、涩、甜、鲜、酸等多种成分构成。其成分比例得当,滋味就鲜醇可口。

得益于多次在茶厂和茶叶销售部门看、听、了解,有关茶叶外形的评价是;1、干看,首先,用双手捧起一把茶叶,放于鼻端,用力深深吸一下茶叶的香气。一是看是否具有熟板栗的香气;二是辨别香气的高低;三是嗅闻香气的纯正程度,凡香气高、气味正的必然是优质茶。

2、湿看识内质; 湿看,就是开汤审评。开汤俗称泡茶或沏茶。一般先取茶叶3-5克,放入白色瓷杯中,然后冲上滚沸适度的开水200毫升左右。开汤后,应先嗅香气,接着看汤色,先尝滋味,后评叶底。

其次,抓一把茶叶平摊于白纸上,看一下干茶的色泽、嫩度、条索、粗细。凡色泽匀整、嫩度高,条索紧实,粗细一致,碎末茶少的是上乘茶叶。

另外,茶叶的类别繁多,主要分为红、绿、黄、白、黑和乌龙等六大类,总之,各类茶叶品质的辨别。干茶的鉴别;可以从茶叶形状、色泽、香气等方面来鉴别,有条件的还可以经过冲泡、嗅其香气、尝其滋味、观其汤色及茶渣嫩度、色泽等。新茶的鉴别;外观干硬疏松,色泽新鲜,一般呈嫩绿色。老陈的茶叶则紧缩暗软。选购茶叶时,外观颜色应以纯而泽为好,杂而暗为次。茶叶的汤色以明亮清晰为优,暗而深为劣。

香。质量好的茶叶,一般都香味纯正,浸人心脾。若茶叶香味淡薄,根本无香味的,或者有异味的,则不是好茶叶。

茶是一种饮品,是一种个人嗜好品,它的品质的评价取决于色、香、味、形等。根据其在朋友的茶厂加工和制作工艺流程的了解;任何茶叶加工技术、加工工艺的创新都必须围绕这四大因子来做文章。而近年来,茶叶生产的规模呈现出方便化、功能化 高雅化等产品加工趋势和以健康、风味、方便三大卖点为核心的新产品开发,极大地刺激了茶产业发展。

如今,‘现代茶叶加工技术的发展趋势为标准化、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没有标准化和机械化就没有茶叶大产业’。根据《第一财经》中国投资咨询网报道;茶叶中的农药残留MRL标准从六十年代来逐年严格化,近二十年国际农药残留MRL标准提高了10倍。但在标准问题上,过去国际上制定标准其实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我们吃的是茶汤,不是吃茶叶,然而农药残留MRL标准长期用茶叶中的残留物进行风险评估,这无疑不能准确地得出污染物是否超标的结论。为此,从80年代起中国就提出不同的观点,就是用茶汤检测农药残留。现在国际上已经接受这种观点,我国已成功修改了6个茶叶国际标准。

然而,我所目击的许多茶厂依然都是小规模加工技术的生产,更谈不上茶叶中的农药残留MRL标准问题。特别是我熟悉的东山峰农场的茶厂都是各自为战,至今还在小规模传统工艺生产中徘徊,拿不出自己独有的茶叶品牌,市场份额占有也十分狭窄,这里面即是受资金的限制,也有条件的局限,多种因素,使东山峰周围众多茶厂无力整合资源,难以形成一种绩效性大规模生产化的茶厂,从而也就不具备东山峰自己的实力品牌?如果此问题短期内无法得到解决,不如退而求其次,努力做好传统工艺的深加工。在传统的六大茶类中,近年传统的工匠精神越来越受推崇。非常有潜力,在政府、企业及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将会是一个非常大的产业。我想,现在东山峰的茶正在大浪淘沙,不断梳理出自身的热点和优势,让山峰自己的茶用更好的方式与社会交流。

九九归然,‘茶叶’说一千道一万,不过两种姿态,浮、沉;饮茶人不过两种姿势,拿起、放下。人生如茶,沉时坦然,浮时淡然,拿得起也需要放得下。大抵,喝茶的妙处,就在于从中品出一种人生的滋味来!

饮茶是人类美好的物质享受与精神品尝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饮茶文化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层次、角落。出于自己‘喝茶’的上瘾和‘茶’能刺激大脑皮层的兴奋细胞,就会有种对于‘茶与人生’的感慨。

茶属弱碱性的植物性饮品,健康价值较高,健康地喝茶就要因时而喝,因地而喝,因人而喝。

晓月如帘,与朋友静坐在茶馆的临窗前,眼看城市马路上驶过一长串不断线的红灯,再听麦克风里那轻柔的音乐,和着玻璃杯里的香茗一起飘起,袅袅绕绕,回旋在寂静的夜里。玻璃杯里是知青故居的有名山峰绿茶,名曰“秀峰毛尖”。冲在透明的玻璃杯中,液体中看去如淡乳黄绿色,清澈透明;视觉外形中比较细直、圆润光滑,茶叶全身遍布着白毫,茶芽朵朵,叶脉绿色,似片片翡翠起舞,颗颗叶片卧底后;抿舔之中,茶汤的味道十分的鲜浓甘爽独特,饮之唇齿留香,回味无穷,轻轻呷上一口,有茶的清苦,又有玫瑰的芬芳。此如,打开了记忆的时窗,浏览了岁月刻下的伤,正是诗一行,泪一行,多少人生苦,无处话凄凉。

其实,真正喝茶的时候心情是很沉静的,它能洗去疲惫,放开虚伪。看眼前这一杯已安静下的茶水,是该喝的时候了,喝到人走茶凉的那一刻,桌上剩下的烟灰和杯里剩下的茶叶渣滓至少让人知道我曾来过,至少让自己知道曾经有一份平静的心情。因为有了喝茶后的心境,于是,从茶汤里我看见了春天、窥尽了人生,进而看见宇宙甚至无极;最终,茶汤,还是茶汤,是真水无香,是无味之味了。

品茶,就是在品味人生这书。翻开、合上,里面的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发现。喧嚣的红尘里,当心灵最皎洁的意境时,就会与诗深情的相拥;当我牵念爱的诗行时,于心中渐次弥漫,似茶,清香袅袅,苦后而甘甜,此时唯一要做的就是,在我退休后的日子里与你分享。

生活原本是一杯水,贫乏与富足权贵与卑微等等,都不过是人根据自己的心态和能力为生活添加的调味。茶文化本身就是雅俗共赏,各得其所,从宗教寺院的茶禅到宫廷显贵的茶宴,从文化雅士的品茗到街边、马路市民大众的喝茶,出现了层次不同、规范不一的饮茶活动。从茶艺、茶道、茶礼、茶俗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多姿多彩的茶俗,有的用茶作食,重在茶食相融,有的追求精神享受,重在饮茶情趣上。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一句话,道尽了人生滚滚红尘。有人说人生是一个先酒后茶的过程,先在酒中沉醉,再以茶汤清醒。只可惜,酒中沉醉的人多,茶汤里清醒的人却很少。在快节奏、浮躁、功利的世界里,每个喝茶的人,都在与庸俗的社会对抗。

这如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所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信任的时期,这是一个怀疑的时期;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人生朝露,比喻喝茶。人生如茶,一杯有一杯的风景,只是不同的人,眼里的风景也不一样。我爱喝茶,口中的茶就是滋味,心中的茶便是风景。心怀好风景,足以慰平生。

喝茶,我已经喝到了这个份上,知道‘茶’不仅仅是用来止渴的,还知道它是在品尝时间、品尝岁月的滋味。从这个层面来看,品茶实在是喝茶人的最后一站。

2020.11.19于家 宝

文/白艺乐

爸爸爱喝茶,妈妈也爱喝茶,家里有限的空间中,再多家具也比不上一套茶具、几把摇椅平添的惬意悠闲。取几盏精致的青瓷茶杯,看着杯中茶汤剔透、明净的颜色,你会感到小小的茶杯中包含了一世界的春色。

中国的茶叶生长在气候温和湿润的山上,茶树多为一丛丛的矮株。清秀的采茶姑娘背着茶篓,素手拈着青嫩新叶,便是赏心悦目的一幅美景。也有像普洱一样高挑的茶树,枝繁叶茂地撑开一方天地,一长就是上百年。谙熟传统工艺的师傅把茶烘焙炒制,就送入家家户户。至于泡茶,陆羽《茶经》中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生长中就汲取山水精华的茶叶自然也要终日流淌过明月青石的山水作陪,百姓家平常的井水就显得污染了茶叶的灵性。煮沸水,洗茶具,泡茶,品味……我不大懂得这些程序,可我十分喜欢茶水在精美茶具中盛满清亮的感觉,不急不躁,赏心悦目,水中浸润了茶的芬芳醇厚,周身都蕴含了天地间的灵气。当不可言说的茶香弥漫开来,身处喧嚣陋室也有刘禹锡、李白饮茗谈诗的雅趣。

茶随时光的车轮走过了上千年,边陲的茶马古道上有它的醇香,大西洋的货轮也铭记它乘风破浪的姿态。清茶两杯知音畅谈的场景让人心驰神往,文人圣贤以茶为伴写下不朽名篇的诗香茶香更撩人心弦。如此看来,茶似乎从不局限于人为的设置,其韵味与自然已融为一体。名目繁多讲究的茶道,虽说很好地保留了传统文化,但在我看来却是把茶放进了玉做的樊笼,少了洒脱的天然之气,失却了放逐人心的功能。而在现代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让社会环境恶化,品茶的“品”显得无足轻重,人们把茶当作饮品,用浮躁轻薄的眼光玷污了她。

尽管如此,我在喝茶时仍能从中觅到一方清净之地,茶香中有侠客的快意,有文人的志得意满,有王侯将相的运筹帷幄。人们爱茶,所以赋予它无比雅致的名字:碧潭飘雪、日铸雪芽,人们渴望从茶中寻觅到的心境也可见一二了。

茶韵悠悠

文/李瑞华

茶,以往从不曾接触,一是没有喝茶的习惯,二是因为没有喝茶的环境和条件。至于茶,到底蕴藏着什么,无从了解,一直以来,认为只有懂茶的人才能品味其中的滋味,认为那些有着非凡人生阅历的人才更能懂得茶韵和茶道。对于我这来自乡村的土生土长的后生来说,茶,不敢高攀,更不敢附庸风雅,唯恐说错了,坏了这茶的韵致。所以,每每只是在远处观望,敬畏。

说来也巧,我在一家公司做办公室文员的时候,负责接待,有幸接触到了茶,才对喝茶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这家公司非常讲究待客之道,有专门的茶室,茶室摆放着一张长方形的茶桌,镊子、茶匙、茶罐、茶杯、茶壶……杯杯盏盏码放在方形茶盘中,一应俱全,只见我的同事温杯烫杯置茶一招一式笃定从容,显示一种高雅和淡定。泡一壶金骏眉红茶,我也轻轻地呷上一口,从舌尖到舌根再到胃里,凡是茶经过的位置,都有一丝丝暖暖的,香香的,无语言表的美妙感觉,这一刻,饮下的是茶香,也是一种心情,一种享受。从那时起才感悟道,以前的饮茶就是喝茶,是解渴,是一种生理需求,而现在,才开始了解,茶,其实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心情。

从那,我开始喜欢上了茶。但是,作为办公室人员,不可能在茶室品茶的,只能是用那种透明的玻璃杯,放上一点绿茶,放在电脑旁,看茶叶翻滚,欣赏那绿绿的茶叶尖直直地立在茶杯中央,加上茶汤的衬托,犹如一幅唯美的动感的茶韵画,拍下来都能当电脑屏保呢!

茶有很多种,数也数不清,我更是门外汉,没有资格说起。高档的茶上千上万一斤,所以高档茶难求,也无条件饮,那种茶似乎魅力无穷,不喝,只要提到它就会让人魂不守舍,欲仙欲死,我甚是好奇,既想了解,又不敢触碰,浪费不起,但内心也有种渴望,待我学会品饮,再与它结缘吧。

茶能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须花。

看了一点点茶道,认为醉茶好过于醉酒。酒,性如男人般刚烈,豪情万丈。茶在脑海中的念想一直是那种温文尔雅,高洁,清秀如女子般柔弱温情,要不世间怎会有那么多男人钟情于它,视它如命,视它如红颜知己呢!只是闻一闻,就沁人心脾,如梦中飞翼,若轻抿一口,丝缠舌尖的柔滑就直达心底,爽心的温暖充斥整个身体,这瞬间的陶醉值得痴情人一生的守候。

周末闲赋在家的时候,也开始学着沏上一杯茶,欣赏那飘动的茶叶如何在杯中舞出它的完美,如何尽显它的妩媚。静静的,看那颜色的初变。放一段优美的音乐,缓缓闭上眼,是有是无的茶香,缠绕心扉……

前些日子朋友来家玩,看我很喜欢茶,恰巧我的茶几上又没有那种专门的洗茶的茶盘和专门的茶具,便回家拿来一套质地考究的青花瓷茶盘送我,我自是欣喜不尽,张罗着又添置了烧水茶壶、镊子、茶匙、茶罐、茶杯……又从楼下抗上来一桶纯净水,最近一阵子有事没事地就烧点水泡茶喝了,沏一壶毛尖绿茶,闻着那淡淡的茶香,饮一口,唇齿留香,此时,也许用悠然自得是足以形容的。

现在,我每天上班去之前,总会在车上备好茶杯和茶叶,到了单位,收拾完卫生,泡上一杯绿茶,放在办公桌上,看那茶绿飘香,舒心而惬意。而每次周末上街经过茶叶店的时候,我都要进去溜达一圈,因为标价比较高,所以也就顺便了解了一下茶文化或者是让自己的鼻子过把瘾;更甚至是上超市的时候,茶叶专区是我必逛之地,什么安吉白茶、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云南普洱等等,这些多多少少可以让我了解一下茶的分类,另外就是听导购员介绍这些茶的色香味!哈哈,还上瘾了!

品茶与我,是一种深沉的思考。尤其是新摘的铁观音,一杯在手,那份清苦后的回甘,岂是笔墨能形容。而掩映在书卷中的诗词与故事,也会被茶雾浸湿,清绝倒令人神伤。就如一盏铁观音,虽不及酒那般浓烈,却也是一种回味。一如范希文的品格,经得起世间繁华,也经得起落魄潦倒,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世人多半恋酒,以为一杯下去可以忘掉一切,却不知酒入愁肠愁更愁。那种酒醒成客后异于常人的清醒岂不更难耐?饮酒是自欺,自醉,把自己伤得千疮百孔,无地自拔;而饮茶是自解,自省,是善待自己的错误,给自己一个机会。于我而言,强劲持久的兴奋往往产生负面影响,不顺应天时,到头来只能害了自己。而饮茶,喝到深处,却是一种包容。不怨天,不尤人。一切开始,早已在一杯茶中冥冥注定;一切结果,也在一杯茶中窥定结局。

其实,喝茶是很单纯的,惟一要的,便是真性情,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凡喝茶之人,性格大都很好,说喝茶可以养性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喝茶时需要静,需要慢。再急的脾气,只要喝上茶,也会慢慢被改变。以茶会友,以茶赠友,便成了我的交友方式。

如今,我爱上了喝茶,更喜欢茶的清香雅韵、喜欢茶的味醇滋润、喜欢茶的清淡回甘,也更乐意去了解那些我平时所未涉及到的博大精深的中华茶文化,说行随心性也好,说附庸风雅也罢,虽至今仍不敢称“品”而只称“喝”,却也由只喝得出茶的苦涩,到“嗅”得出茶的清香,至今已到了不可一日无茶的地步。

茶韵悠悠,观茶里乾坤,览壶中日月,品别样人生……

紫阳喝茶

文/杨广虎

去紫阳是几年前的事了。每到安康,就有朋友撺掇去紫阳,说是紫阳如何如何美,茶如何如何香,姑娘如何如何漂亮。

当时,安康到紫阳的高速刚开始修。我们开着车,不顾夏季的炎热,一路颠簸了四五个小时才到紫阳县城。万山综错,河溪密布。沿途都是不高的山,曲折蜿蜒,柳暗花明。和许多南方的县城一样,紫阳县也是临河而建,渐次而上,显得高低不平,错落有致,如同山水画廊。县城不大,但很干净,人也不多,闲适安静,天高云淡,草木繁盛,属于乐居的小县城。

紫阳虽属陕西南部秦巴之地,但是明显有南方县城的味道。因道教南派创始人紫阳真人张伯端而得名。紫阳人大多是明末清初从湘、皖、赣、豫、闽、粤各地来的移民后裔。居于汉水上游的紫阳,南北交会,水运发达,商贾云集,交易繁盛,过去肯定是繁华的码头。城中粉墙青瓦,石阶遍布。我喜欢这里的石板房,房顶一层一层的薄片石头,当地取之,太阳晒不透,阴雨淋不透,保温透风,冬暖夏凉,真是伟大人民智慧的发明!

一群男女喊着要去茶园买茶喝茶,县城茶馆不少,但我们还是步行到了离县城不远的一处石板房下,有一女子正在此卖茶。远处是汉江,房子后边是百亩茶园,郁郁葱葱,近在眼前。女的都不顾茶园道路狭窄,裙裾飞扬不时被茶树挂住,嘻嘻闹闹去了茶园。我们几个男人坐下了喝茶。女子大约二十三四,圆脸温润,双眼皮大眼,穿着黑白相间的小花土布短衣短裤,娇小玲珑,健康明朗,就是我们梦中的采茶姑娘形象。她微笑着,招呼我们坐下,用玻璃杯给我们泡茶。紫阳茶,因为层峦叠峰,云雾缭绕,气候适宜,土质疏松,矿物质丰富,有机质硒含量高,呈酸性和微酸性,早为贡茶。“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紫阳茶,泡在玻璃杯中,我们清晰可见茶叶鲜嫩、紧细、肥壮、匀整,色泽翠绿,白毫显露。女子说,紫阳茶,至少要品三次才能品出味道来,初品,会觉得味较淡,淡过之后,又有些小苦;再品,苦中含香,味极浓郁,放在舌上有点舍不得下咽,入肚之后,一股沁人的凉意油然而生,再品一次,茶味更是越来越香,丝丝缕缕绕鼻旋肺,让人越发回味无穷。

我们不懂品茶,只觉得越喝越香,回味悠长,香气醇厚,沁人心脾。我从小生活在农村,喝的是山里的溪水,甘甜可口。据说,茶的生长与水有关,泡茶更与水有关。一是甘而洁,二是活而鲜,三是贮水得法。现在工业发展,环境恶化,水质污染,在城里只能喝“死水”泡制的“死茶”了。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提出了科学的水质标准,卫生饮用水的水质标准规定了感官、化学、毒理学和细菌等四方面的内容。而泡茶用水,一般都用天然水,天然水按来源可分为泉水(山水)、溪水、江水(河水)、湖水、井水、雨水、雪水等。自来水是通过净化后的天然水。自来水有时用氯化物消毒,气味很重,可先将水贮存在罐中,放置24小时后再用火煮沸泡茶。水的硬度和茶品质关系密切。水的PH值大于5时,汤色很深,PH值达到7时,茶黄素倾向于自动氧化而消失。软水易溶解茶叶有效成份,故茶味较浓。另外,水中的含铅量达到0.2mg/kg时,茶叶变苦;镁含量大于2mg/kg时,茶味变淡;钙含量大于2mg/kg时,茶味变涩;若达到4mg/kg时,茶味变苦。因此泡茶宜选软水或暂时硬水为好。在天然水中,雨水和雪水属软水,溪水、泉水、江水(河水)属暂时硬水,部分地下水为硬水,蒸馏水为人工软水。

以上是网上的一段话,我且借用之。

且说这女子泡茶,没有高深理论,也不讲茶道,只让我们喝,啥时候喝个够啥时候结束。大家都喝得肚子滚圆滚圆,连上厕所,却不愿意走。女的从茶园回来调侃道,是被茶迷住,还是被茶女迷上?

女子一笑说,是茶,也是女。这茶和水,就如同山与河,伟岸和柔润于一体;也如同男人和女人,两情相悦,泡在一起才可甜甜蜜蜜。我和丈夫就是在紫阳的茶和水,清清爽爽,甘冽质朴,虽说不富有,但很美满,生有一个小孩子,快乐幸福。众人大笑,笑过之后,良思很久,都倾囊买茶,回去自己喝或者送人。只可惜,回来之后,不管用啥水,都没有紫阳的味道了。

女人们又说了,肯定是那个泡茶女子是个茶仙狐妖,你们的心啊在紫阳被她迷上,掏走了,魂也留在了紫阳。

老实说,三千里汉江,八百里任河萦绕的紫阳,令我神往;紫阳茶令我向往。“紫阳腰,汉阴脚,安康女子爱做作,要看水色下白河。”我心里还有一个秘密,就是冲着“紫阳腰”去的,虽然没有看到,泡茶女子结实、敦厚、丰满、灵活的少妇之腰,可能就是美艳的“紫阳腰”吧?!紫阳县城美景宜人,紫阳茶清浊明心,健康长寿,“紫阳腰”作为辛勤劳动的美好尤物,也算与紫阳民歌一样让人在心底深深着迷吧。

喝茶离不开心境

文/徐长顺

我喜欢独自品茶,尤其夜深人静时,坐在沙发上,喝着茶,想着一天的事,那茶是有味的,它能让心灵放飞。

许多文章,都在喝茶时想起,然后走到电脑前,用心写下。

喝茶时,我喜欢静静地,慢慢地品,茶叶不在好,有就行,但一定是自己买的。

平时有许多朋友送了不少茶叶给我,都在白天喝,喝着时,会想朋友情,那么上等的茶叶,他们能送我,说明他们大气,知道我好茶,一送就够我喝好一阵。

喝的是茶,品的是生活!朋友之极品,便如好茶,淡而不涩,清香而不扑鼻,缓缓飘来,回味无穷。

久之,我很珍惜朋友之情。

品茶有时离不开环境,一帮有品位的朋友到茶楼,谈东说西,品的是友情,宽容的心态,彼此影响。

我喜欢听朋友聊社会阅历,听到有话说时,如酒后真言,一吐为快。有人问我最喜欢去的场所,自然是茶楼了,特别喜欢和几个文人在一起,相当于一个小小的沙龙,聚会以后,回家写自己的文章,杯中之茶,略带苦涩,却清香可人,耐得咀嚼。

喝茶离不开心境,人们品茶赏月之时就会轻声哼唱,寓意喝茶以后飘飘欲仙的心境能与月宫中的嫦娥一较高低。出家法师都有喝茶习惯,喝茶能长寿,将欲望消解,焕发回归自然之心,回到孩子时自然面对人生,回到轻松健康的心境。

一个人平日里散淡恬静,与世无争,轻声细语,拈花微笑,就可以说是有“吃茶的心境”了。茶杯在手,当然是要好茶,即使身处闹市,内心里的确“还有那另一座房屋”。那房屋就是宁静的所在。

人有品位才会品茶,从忙碌中静下心来,酒是醉,茶是醒,有人喝茶解渴,有人则从喝茶中品人生。

“正、清、和、雅”的茶文化精神,决定了茶文化具有一种不同于哲学和伦理学的社会化功能。如果老庄思想产生的年头,茶文化已经成熟,那么,老庄思想被这茶香一熏,或许阴差阳错熏成了我们的主流文化。

我买茶喜欢在店里先泡上一杯,很怕被骗的感觉,花了钱,买了劣等茶,是喝不出味的。喝茶时就会想许多人和事,和朋友喝茶自然说的是值得说的事,闲聊也会聊出水准。

一年下来,花在茶上的钱,很是可观,却乐此不疲。喝茶实在是一种文化,能品出人生的哲学,在我寂寞无聊时,在我无法超脱时,在我做人不大气时,一杯茶在手,避免了许多悲剧的产生,还写出了许多有思想的文字,值。

文/孙海霞

不知什么原因,突然有一种想喝茶的冲动。我喜欢看茶叶在透明的玻璃杯上翻腾,而后又慢慢沉下,那种感觉就像人生颠倒沉浮,最终还是回到原来的地方。

滚烫的水刚一冲进杯子,原来那些干巴巴的茶叶忽然如惊飞的蝴蝶,在水中上下翻舞。卷曲的叶片渐渐舒展开了,原来都是最嫩的芽叶,透过水,可以看见它们暗暗的叶脉,水面上的泡沫散了,飘起的茶叶伸展着,然后一片跟一片慢慢沉降下来,就像秋天里以各种姿势飘落的树叶,只是显得更悠闲更沉静。

我没想到普普通通的一杯茶会有这样的景致,就好像一个人游遍了名山大川,看惯了繁花似锦,忽然置身于乡间的小村落里,这才发现,原来茅屋瓦盆阡陌炊烟才是最美好。许多人不喜欢喝茶,也许是没有发现这种美吧,或者是因为茶苦?但那是一种清凉的苦味,苦味过后就只剩下甘香,味自然也是淡淡的,留在唇齿之间。

在工作之余能和朋友一起喝茶那是妙不可言的。我们可以促膝而坐,毫不设防的谈生活,谈自己,看茶的热气飘摇在我们之间袅袅升起。它的美那样含蓄而意味深长。

难怪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对茶始终有着那么一种割舍不断地情感。

上一篇:关于好句的文案(精选100句)
上一篇
下一篇